新浪财经

我国经济更加注重协调和发展:从增长到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6日 09:22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张毅、罗博)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经济发展方式”代替了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一词之差,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注重的是速度的提高、总量的扩张,而经济发展更看重各种关系的协调,突出了经济发展“又好又快”“好”字当头的总要求。

  经济发展遭遇“成长中的烦恼”

  明年中国将迎来改革开放30年。在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经济在取得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也面临着能源供应紧张、环境资源压力不断加大等种种“成长中的烦恼”。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过大,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是不断提高收入水平,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品和服务,也包括获得清洁的水、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空间等。

  但目前国内一些地区不顾自然规律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功能退化,越来越多的区域成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空间。此外,一些地区超出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的过度开发,导致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锐减,环境污染加剧。

  这一系列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增长和收入增加带来的生活水平提高。因此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实现经济增长,而且也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

  一词之变寓意深远

  从“增长”到“发展”,虽然只是一词之差,但在经济学家眼中却是寓意深远。

  “这绝不仅仅只是两个字的改变,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说。

  “这种提法上的变化,对促进由原来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是个更加清晰的导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分析说,“经济增长”是个传统观念,重在追求经济总量扩张、速度加快和投入产出效率。而“经济发展”的含义更深刻,不仅重视经济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而且更强调经济增长过程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增长成果的共享性。

  卢中原表示,协调性是指经济发展各种要素的作用要有机整合,供求总量和结构要平衡合理,产需衔接连贯密切;可持续性是指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共享性是指全体人民能够充分分享经济发展的物质文化成果。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变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这种提法上的变化,对促进由原来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是个更加清晰的导向。这是对我国经济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也是对国际经验教训的合理借鉴。

  实现从“增长”到“发展”转变将是一项系统工程

  早在“九五”计划中,国家就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注重经济数量扩张转向注重质量效益提高。十几年来,我国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与其他经济发展水平差不多的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们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改进是很明显的,主要表现在

能源消耗强度和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但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差距还较大。

  卢中原认为,实现从“增长”到“发展”转变将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一过程中还应有一系列相配套政策的转变:

  首先,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健全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要从对GDP的简单考核,转变为对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综合考核,以引导各级政府按照新的要求去转变自己的职能。

  其次,要深入改革投资管理体制,转变投资管理方式。减少对微观经济指标的审批,加强对社会公益性指标的规制。严格约束政府投资行为,把投资决定权更多地放给市场和企业。

  第三,转变财税体制,完善财税政策,使之能更多地满足公共服务和协调发展的需要,减少一般经济建设开支和行政性开支。此外,还有土地管理体制和资源价格体制的转变,要使资源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稀缺性、供求关系和环境损失代价。

  他说,需要强调的是,政府运用产业政策时,要从过去主要靠财政补贴和优惠贷款支持特定部门的传统做法,转变为普适性和功能引导性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能源、环保、技术、竞争和人力资源培训等综合性政策,这样才能形成导向清晰的合力。只有协调推进各个关键领域的改革,使各级政府尽量少直接干预资源配置,着力做好公共服务,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