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解码招商局基因 求索新国企之道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4日 12:22 21世纪经济报道

  王玉德

  招商局之所以值得研究,并不仅仅因为其135年的厚重历史,不仅仅因为其位列150余家中央企业利润贡献的前10名,也不仅仅因为其超万亿的资产管理规模,而是因为其在中国的国有企业中既典型、又非典型的独特价值。

  招商局是一个典型。同所有的国有企业一样,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再到2007年的中共“十七大”,招商局的轨迹就是中国经济的轨迹,复苏,多元化繁荣,身陷危机,经历大重组之后再度生机勃勃。

  招商局又不是一个典型。同石油、电信等行业的中央企业不一样,招商局不具备先天的垄断优势,它起源于前清的“洋务运动“而不是新中国的中央部委,集团总部身处香港而不是北京,香港人称它是“红筹”,而内地人却一度不得不将其列为外资。

  矛盾的对立统一,使得招商局在当今的央企序列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它是国有企业,却显然不再依赖国家的倾斜政策生存;它身处竞争性领域,却实践着国家对于战略性产业的意图;它也有过脱胎换骨的改革,却显然没有表现出其他改革者那样的激烈矛盾。

  这一切,或许就是招商局独特基因之所在。

  当下的中国,众多国企、产业正在向更深层次的改革推进,企业

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进一步由资源优势过渡至市场优势;而中国与全球日益深化的互动关系,使得肩负着国家使命的中国企业,加紧了国际化的步伐。在此前提下,能否产生、如何产生适应新的竞争形势、符合国家战略的新型国有企业?这将成为众多决策者、管理者、经营者思考的共同命题。

  招商局恰恰可以提供可借鉴的案例:从一出生就已经国际化、市场化,经历“洋务运动”、改革开放和新世纪三度繁荣,遭遇危机却能以内部机制的自觉革命而重获生机,跻身竞争并随时代创新确立竞争优势。正如秦晓所说,一个企业,“状态、结构、制度、文化”四个层次是考察它的核心要义。

  基于此,我们将目光聚焦于1997年—2007年之间,近距离记录招商局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实:它是怎样度过席卷亚太的金融危机的?它是怎样完成了之后的“静悄悄的革命”?“再造一个招商局”之后,“新的再造工程”又将往何处去?

  这样的调查研究,不仅对于作为媒体的《21世纪经济报道》和作为企业的招商局有意义,对于其他行进中的中国国有企业和海外中资企业,同样具有启示价值。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