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回望改革三十年系列之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4日 00:01 21世纪经济报道

  栏目主持 本报评论员 王 梓

  最早的包产到户发生在1956年的浙江省永嘉县。在既缺乏效率又不见得公平的“自上而下式”集体经济体制刚刚建立之初,类似于1978年小岗村村民所采取的变革措施就已经出现。改革前的“国家工业化”战略以极其高昂的代价建立起基本的工业化体系,与此同时,在民生及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却积累起了严重的问题。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农村经济迅速恢复,个体户与乡镇企业也有了发展的巨大空间。1984年,以国有企业改革为核心的城市改革启动,微观经营体制的全面变革提出了商品经济的要求,价格与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很快被推到变革的显要位置。到1980年代的中后期,经济改革对政治改革的要求已经变得迫切起来。实际上,改革之初对干部体制的调整,以及取消人民公社体制,就已经是很重要的政治体制改革内容。

  中国的改革是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全面改革。在个人权利逐步确立、各项公民福利得到推进的同时,社会主义民主也正在有序发展。对中国而言,既要把握“后发优势”带来的小震荡、大收益,又要破解“后发劣势”下形成的“转轨利益集团”,是一项重大的挑战。

  近期,本报评论员就中国改革的一系列问题与

清华大学教授秦晖进行了对话。(代忘)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