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经济学家看10月份统计数据:调控决心方向不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 04:37 金融时报

  经济学家看10月份统计数据:“三过”问题仍存宏观调控决心和方向不应改变

  主持人:记者 程瑞华

  特约嘉宾: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 庄健

  著名金融学家 曹尔阶

  伴随10月份宏观统计数据的陆续发布,有关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和宏观调控政策的分析讨论再次升温。如何判断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目前中国宏观经济到底处在一个什么阶段?通货膨胀压力是否进一步加大?就此类热点问题,记者与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著名金融学家曹尔阶进行了对话。

  主持人:国家统计局及有关机构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前10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9%;10月份实现贸易顺差270.5亿美元,继今年6月份顺差新高之后,再次创历史新高;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6.5%。这些经济指标说明了什么?

  庄健:与前9个月的宏观经济运行数据相比,我们认为,经济增长速度保持高位平稳态势。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看,尽管10月份单月的增长幅度略有回落(从9月份的18.9%回落至17.9%),但前10个月的增幅与前9个月的增幅基本持平(均为18.5%)。我们认为18.5%还是工业增加值增长的一个高位,保持这样的高位运行,整体经济仍有从过快向过热转变的危险。

  主持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是什么?

  庄健:从投资增幅来看,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9%,高于1-9月份26.4%的增长幅度。特别是1-10月份

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增长31.4%,也超过了前9个月30.3%的增长幅度。从消费需求的角度看,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8.1%,高于9月17%的增长幅度。而从对外贸易看,尽管相比9月份出口增速有所放缓而进口增速有所加快,但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的格局没有改变。这就预示着外需仍将对中国经济增长保持强有力的正向拉动作用。

  另外,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连续三个月保持6%以上的高水平,显示通货膨胀压力的“韧性”和长期化趋势。尽管当前的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主要是来自于食品价格的持续居高不下,但不可忽视的是除食品之外其它产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压力和变化趋势。如国内石油价格已在国际油价轮番上涨的压力下不得不提价,而大中城市商品

房价格的居高不下已明显影响与居民居住有关价格的上涨。再加上流动性过剩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的通货膨胀格局恐难在短期内消除。

  曹尔阶:可以这样说,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一是外贸顺差过大,货币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高,所谓“三过”,其背后的问题是流动性过剩;二是国际上石油涨价,国内粮油禽蛋肉涨价,造成了通货膨胀。现在的货币政策,除了对冲,就是“外引(引出去)”。而对付通胀,如果提高利率又很可能吸引更多的热钱流入,增加流动性过剩的治理难度。

  主持人: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曹尔阶:最能大容量地吸纳流动性的国内需求,是拓宽资本市场的大池子,开拓流动性的需求。我们的资本市场和虚拟经济发展不快,“间接金融为主”当了20多年的家,一直延续了“银行太大资本市场太小”的畸形格局。现在的矛盾是中国的市场不全,资本市场的池子太小,企业直接融资才20%左右。治本之道要像超常规地发展投资基金市场一样,超常规地把债券市场、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国债期货、股指期货、外汇掉期等金融期货市场以及企业兼并市场都发展起来。金融市场结构齐全了,金融商品丰富了,开拓出了流动性的需求,才能真正把银行方面的货币调动到资本市场上来,用发展虚拟经济来缓解流动性过剩,使企业有条件突破银行中介,在全社会建立多种形式的资本形成机制。针对目前股市的资产价格过高,应当推动国企改制上市,分期分批适当减持国有股,用于充实社保基金。这样,既能增加资产供给,又能导致资产价格下降,确实可以收到“一石二鸟”之效。

  主持人:近来,有关中国投资率过高以及投资率与经济的冷热关系问题受到广泛关注。按以往的经验,过高的投资率总是伴随着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而目前的投资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曹尔阶:投资率高低,是一个长期有争论的问题。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发达国家是二八开,发展中国家是三七开,这是他们的国情决定的。目前我国投资率在50%左右,消费的比例不到60%,这同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偏多的二元国家、又是发展中国家有很大关系。不能仅作简单对比,就判断为投资消费的比例不够协调,是过度投资。从中国国情出发,我以为,只要有客观需求,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有利于大幅度吸收流动性,有利于培育未来的消费能力,就是一个合适额投资率。现在走出温饱,已经不存在挤掉消费搞建设的失误,但如果投资不能满足消费结构升级和提供消费设施,或者忽视培育未来消费能力,也将是另一种失误。

  主持人:当前宏观经济的运行格局给下一步宏观调控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由于前期已采取了较为密集的宏观紧缩政策(如5次提高利率,9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数次发行央行特别票据,大面积调整

出口退税率等),继续采取类似的调控手段是否必要以及是否有效?

  庄健:目前众多宏观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存在过快向过热转变的危险,放弃调控或放松调控力度的做法容易导致经济快速过热。因此,宏观调控的决心和方向不应改变。同时,应适度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出于稳定性和可控性的考虑,今年以来宏观调控遵循了“小步、渐进、微调”的原则进行,但这样做的副作用是时间长、见效慢、调控效果易被提前吸收等。下一阶段的调控可以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可能后果的前提下,适当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提高调控的前瞻性和及时性;另外,多种调控手段综合、协调运用。在今年以来的多项调控政策中,货币政策运用的频率过多,而财政、法律、环保、价格等其他方面的配套政策运用的似乎不足。下一步宏观调控应综合、协调、灵活地运用这些手段,以提高调控的密集度和有效性。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