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本土NGO寻求模式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6日 03:29 第一财经日报

  陈汉辞 吴婷婷

  相对于绿色和平组织和保护国际这样的国际NGO组织,中国本土的NGO组织在参与绿色奥运的过程中,大多处于向民众宣讲和普及知识阶段。这与中国本土NGO自身的发展状况有着一定关系。

  中国的草根环保组织诞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现在比较有影响的“自然之友”、“地球村”和“绿家园”分别成立于1994、1995和1996年。诞生之初,NGO组织就遭遇了注册难、资金少等困难,发展一直缓慢。

  2000年后,随着政府体制改革和NGO自身的努力,民间组织成长迅速。中国环保NGO已超过2000个,参与者数百万人。

  但在参与绿色奥运的过程中,项目运作的资金来源还是一大难题。

  由北京环境保护基金会运作的 “北京绿色奥运、绿色行动宣讲团”的项目经费是由主办的六家单位各拿出一部分组成,另外一部分是来自民众和企业的捐款。

  “我们也在为碳中和计划做一些努力,比如植树事业,我们是和北京郊区的村子合作,但经费是日本一家基金会提供。我们更多的身份是起到中间倡导作用和连接的作用。”北京环境保护基金会秘书长李春元表示,“我们也想做一些好项目,但资金有限。”

  无论是绿色和平还是保护国际,运作这些项目的资金全部来自于本身的项目资金,绿色和平源于个人捐款者和独立基金会的资助。

  “我们的法律和机制并没有像国际组织那样完善。”一位NGO组织的项目负责人表示。

  不过,让李春元欣慰的是,得到政府支持的项目实施起来相对要顺利许多。“环保项目的推进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主办宣讲团的六家单位就包括北京市环保局和北京奥组委环境活动部。宣讲团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奥委会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主席何振梁和国际奥委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委员邓亚萍分别任总顾问和顾问。

  NGO组织与政府的合作深度加大的另一个标志是,由国家环保总局主管的中华环保联合会的成立,在它长达200多人的理事名单中,除了113位部局级领导,还有梁从诫、廖晓义、汪永晨等30多位民间环保组织负责人的名字,梁从诫成为副主席之一。

  梁从诫、廖晓义等NGO组织的负责人被北京奥组委聘为环保顾问。

  为促成北京奥组委、环保NGO团体在北京奥运会相关的环境问题上更好地交流与讨论,绿色和平与保护国际曾联合主办了“奥运与环境”座谈会。北京奥组委工程和环境部副部长余小萱向参会的NGO讲解了绿色奥运,从奥运会的筹备进展和绿色奥运的实践等方面介绍了奥组委的工作。

  “对于国际NGO组织而言,我们也说运作的本土化,比如,我们在瑞士冰山裸照方式也许不适合在中国用。还是要和奥运本身找到结合点。”温宁认为,“我们和奥组委之间所谓的工作关系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复杂,我们之间没有什么甲方乙方协议。”

  中国本土的NGO组织也在思考项目运作的方式。

  “我们现在基本上很少采取图版那样的宣教方式,也想找一个好的方式去做大一点的环保项目。”自然之友环境教育项目负责人张伯驹表示。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