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反腐之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 05:48 第一财经日报

  反腐之年

  颜剑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避免腐败的孳生,然而,任何一个希望持续繁荣的国度都不会允许腐败的蔓延。

  2007年,中国反腐力度之大、层次之高、频率之繁、影响之深无不令人瞩目,堪称反腐之年。在如此风云激荡的年度,本报始终站在反腐宣传第一线,剑指这一繁荣毒瘤。

  从陈良宇案发到邱晓华事件,到药监局原局长郑筱萸窝案,再到原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以及济南市人大主任段义和等人的落马,本报一直秉承客观、真实、理性的态度,对这些有害持续繁荣的腐败案件作了记录和深入挖掘。

  大案要案的出现,一方面表明蛀虫的存在,另外一方面更显示了此类宵小绝不容于法律与正义之社会。2006年9月26日,本报刊发《中共中央决定对陈良宇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立案检查》一文,及时向公众传递此重大事件。在随后的近一年之中,本报及时、准确地刊发陈良宇案件处理进展的权威消息。

  就在陈良宇案发不到一个月,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突然落马。2006年10月20日,本报《邱晓华被免职原因披露:涉嫌上海社保案》一文,揭开邱晓华被免真相。

  如果说,陈良宇案和邱晓华案给社会带来的是巨大的震撼,那么原药监局局长郑筱萸案件给人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愤怒。在这个案件中,我们则看到以郑筱萸为首的一群人枉百姓之健康、发自己之横财。本报一系列深刻而独家的报道揭露了他们的龌龊勾当。

  2006年12月22日,郑筱萸被“双规”只是开始。随后,本报敏锐地捕捉到与郑筱萸有着密切关联的浙江康力元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信息,并由此揭开该公司利用与郑筱萸等人的关系疯狂获得药品批文的内情,随之展开一系列对郑筱萸家族的“批文利益链条”的调查。

  《“我是郑筱萸的儿子”》记录了郑筱萸之子郑海榕试图利用其父亲影响力来牟取私利的嚣张气焰。2007年4月10日,《郑筱萸腐败路线图》一文说出了郑筱萸背着“人情债”起家,“结团”寻租牟取私利之真相。

  对腐败背后的挖掘和调查,只能刻画出腐败孳生的部分原因,而对其产生之制度性因素的探讨则显得更为深刻。对此,本报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2007年1月19日,本报社论《以科学监管洗刷药监沉疴》一文直指药监体系之纰漏。同年2月2日,本报社论《药监“刮骨疗伤”药企则应自律》二评药监风暴。是月7日,本报刊发深度调查《透视药监体制漏洞:郑筱萸当政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该文系统而深刻地论述了窝案爆发之体制原因。

  凡此深刻而独到之报道、评论比比皆是。回顾此系列案件之报道,本报站在了全国媒体的最前列。

  之所以领先,是由于:我们相信,媒体是公器。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