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修圆明园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 03:18 第一财经日报
罗敏 编者按 近日,有关部门宣布,将在2008年复建圆明园长春园宫门,以此作为“复建10%左右圆明园古建”工程的开端,圆明园的重修工程正在启动之中。三个世纪以来,这座混搭了东方与西方建筑艺术精髓的“万园之园”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与想象,在圆明园两次被西方列强焚烧后,于不同时期围绕其重建或不重建的两派声音从来也没停止过。 今天,这个问题重又摆在了我们面前:是要在瓦砾的废墟中感受历史,还是应改变这一切? 圆明园是一段曲曲折折的历史,一个重重叠叠的谜,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它终究是一桩太难负担的话题。 1860年,英法联军两次闯入圆明园,将这座历六代帝王扩建、占地350公顷的“万园之园”毁于一炬。惊闻此事后,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写给巴特勒上校的信中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一代志士在焚毁的圆明园中看到了一个积弱的中国,他步履蹒跚、沉疴难医。雨果将法兰西与英国并称为两个“强盗”,但那一刻在圆明园的夕阳中,中国人除了仇恨,还将“文明”的幻影投射到了西方。 然后,圆明园的破落伴随着中国人走过垂暮的清末、混战的民国、危难的抗战。它逐渐被毁坏的记忆中不仅有英法的那次抢劫,还有20世纪初附近居民和建设单位的顺手牵羊,甚至还有建国后的各色人等的占地为王、乱搭乱建。偌大的圆明园,逐年成为乱哄哄的自然村落。据报道,到2002年年底,圆明园搬迁居民785户;2001年市、区政府将12个驻园单位搬迁出圆明园遗址,拆除各类杂乱房屋5万多平方米,安置劳动力1700人。 圆明园的修复,也是一个走过了20多年漫长历程的老话题。然而,每次重提,都会泛起巨大的舆论声浪,一再提醒人们,圆明园,无论是建、修,还是维护,都牵动着这个民族的政治神经与历史感情。 1980年10月18日,以时任国家副主席宋庆龄为首的1583人联名发出《保护、整修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书》。然而,反对声随即响起。当时,人们反对的理由集中在修复圆明园耗资巨大,尚不雄厚的国力难以支撑。 当财力问题逐渐不成其为问题,美学、历史层面上的反对声旋即云起。上世纪90年代,在清华大学召开的讨论会上,有人提出“反对重建圆明园”。1998年12月,《人民日报》记者发表专论,认为“遗址业已变成废墟,也不要有任何触动。否则就是对历史的亵渎、忘记和背叛”。 在反对的声音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叶廷芳等人的论点,被称为“废墟派”。在许多场合,叶廷芳一再表示,修复的圆明园只会是一个“假古董”。“圆明园作为废墟的历史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它作为文化遗存的价值……而仅仅是文化遗存,则圆明园废墟也早已成了宝贵的文物。”他认为,保护圆明园,“正确的做法就是让圆明园遗址成为静静地躺在那里的一片废墟”,而“废墟也是一种美”。 现年94岁的汪之力则是最卖力的“整修派”。“我从不主张圆明园全部重修,但应该恢复少量建筑物……”2007年6月10日,他在新浪上开通博客,第一篇大文,便对叶廷芳进行“讨伐”。他再三强调,已经通过的规划“是国家法律,必须积极执行,不能否定、拖延和不作为”。 他要质问的是:既然我们想在圆明园的残破影像中看到昔日的创伤,那么我们究竟要回到哪一年的圆明园? “如果在满清最后残存年代里,遗址虽有盗窃破坏但大体还保留焚烧后的原貌,保留遗址,不搞复建,是应该的。但满清倒台,北洋军阀当政以及国民党统治时期,遗址陆续遭受破坏,先有木劫;后有石劫,先找文物珠宝,后取一切可用材料,成群结队,掘地三尺,马拉车载,官民一齐动手,被焚毁后遗址的原貌,已荡然无存,遗址从此变成废墟,变成垃圾场。”新中国建立后,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大量居民和单位迁入圆明园,开荒种地,繁殖家禽。1980年市规划局正有人建议在遗址内修建旅馆,而园内群众正推平遗址以扩大耕种面积。一度园内住户达2000人,猪圈鸭棚,垃圾遍地,臭气熏天。“在这种情况下,遗址能够静静躺在那里,对它不能有任何触动吗!”汪之力反问道。 而如今,在“整修派”和“废墟派”之外,还加入了环保人群的声音。 2005年3月,有人在圆明园内惊讶地看到,正有工人在湖底铺防渗膜。一通电话打到《人民日报》,这个耗资巨大、未经环境影响评估的项目在民众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对声中被环保总局紧急叫停。对于早已关注圆明园生态的人们来说,这是圆明园环境问题第一次摊开在公众面前。 在这里,圆明园已不仅是一段历史,它还是延续的生命。细心的人们或许还可以看到,在纷争不断的二十年间,围绕着这个沉重的话题,从懵懂到开放,从单向度思维到多维考虑,环境、透明度、公共参与等诸多问题,已加入圆明园原本复杂的讨论。 造“圆明园”时,正值繁盛期的清廷取义“圆而入神……明而普照”,希望借此表达不偏不倚的处事态度与敏锐的观察力。然而,在历经300年的沧桑后,它很难再不偏不倚地站在时代的漩涡中。当初文明对所谓野蛮干下的勾当,在一个新生的文明面前再度遭遇难题,而问题越来越像是:当人们遥望圆明园时,是否还能遥望出那段惨淡的历史?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