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不可小视CPI的结构性上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5日 00:19 21世纪经济报道

   不可小视CPI的“结构性上涨”

  国家统计局公布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月上涨6.5%,比9月份上涨0.3个百分点。其中居民消费价格城市上涨6.1%,农村上涨7.2%;食品价格上涨17.6%,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消费品价格上涨7.8%,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1-10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4%。

  对此,一些专家认为:当前消费价格指数仍属结构性上涨。“涨价不是全面通货膨胀,现在主要还是食品价格在上涨。”其潜在的观点是,CPI的“结构性上涨”尚不能导致全面的通涨,不值得太过紧张。

  这些专家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结构性上涨”,难道真的可以让人轻松吗?我不这么看,相反,从食品的特别影响力来看,如果认为结构性矛盾算不上大矛盾,从而对此放松警惕,那倒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

  一是食品涨幅对整个CPI的拉动作用太强,对人们的心理暗示作用,对其它商品在“比价效应”之下的示范作用,实在不可低估。对下游产业的价格拉动就不用说了,即使对上游产业,以及相关甚至不相关产业,同样会有“你们都吃了肉,我们总要喝点汤”之类的涨价冲动。如果形成一股风气,那就绝不仅是一个“结构性上涨”的简单问题,而是领涨所引起的“羊群效应”问题了。

  二是食品价格的成因,远比其它商品复杂的多,从根本上解决起来难度也更大,因此更不能掉以轻心。什么是食品价格的根本问题呢?有专家和发改委人士从不同角度点出了要害。一位专家说:“食品价格攀升的主要原因是耕地的逐渐减少。”食品需求属于刚性需求,无法通过加息来抑制。受制于人多地少的国情,食品价格上涨的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而发改委人士说:农民惜售心理是粮价涨幅大的原因之一。截止到10上旬,湖南调查户平均出售数量比上年减少18.5%;湖北天门市调查户出售率为0。这就意味着,因为种粮户经济规模过小的小农化特征,一个“惜售”,就把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种粮补贴的间接调控职能化为无形。

  耕地对于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我们在占用耕地搞开发时,想的最多的是一亩地产出的农产品与其它产业化开发的经济比值,导致耕地的“保命底限”很难控制住。而农民的惜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有着很大的信息不对称,农民出于怕吃亏的心理才导致惜售。这就提出了如何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如何以公司化运作模式,来解决自身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个万众瞩目的大事,不仅不能因为“仍属结构性上涨”就掉以轻心,而且更应该把食品价格从上游或关联性问题入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系统、全面、协调地解决。(马龙生 北京)

  粮价中的“农民惜售心理”

  11月13日,国家发改委对今年粮价上涨进行了分析。据发改委公布的调查显示,2007年中籼稻单产增加、成本上升、价格上涨、收益提高。“中籼稻涨幅10.6%,是有史以来的最好水平”,而农民惜售心理强是导致粮价涨幅较大的原因之一,数据统计,截至10上旬,湖南调查户平均出售数量比上年减少18.5%;湖北天门市调查户出售率为0。

  近些年来,我国粮食价格一直处于低位,但农业生产资料却一再增长,加大了农民的种粮、养殖成本,这导致了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加大等现实问题。本次受国际粮价等多种原因的刺激,粮食价格有所增长,不能否认,部分农民出现持粮观望、希望卖个好价钱的“惜售”心理也在所难免。如果把这样正常的一种市场心理,作为粮价上涨的重要原因抛出来,那么显然会造成人为的一种情绪对立——大家都知道粮价在本轮物价上涨中的“拉动”作用,强调农民惜售心理助涨粮价,这等于告诉大家另一个潜台词:农民惜售心理强是本轮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的原因之一。

  这样的描述厚道吗?年初的时候,就有专家出来讥讽农民:“农民真是怪,粮价越高越不卖。”甚至在个别地区的领导讲话中,竟然说“由于我们的农民本身素质较低,导致他们片面的注重眼前的利益,惜售心态强烈。”似乎惜售心理是一种低素质的选择,是奇怪心理的反映。指责很刻薄,却丝毫无力:在粮价持续走低、粮贱伤农的时期,当农民不得不低价卖粮的时候,专家怎么不说粮农的心理“奇怪”?

  笔者以为,农民希望多卖几个钱,导致惜售心理比较严重,这正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匮乏。谁都知道,粮价跟股票一样,没有永远的上涨,“惜售”观望的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价格继续上涨,多卖点钱;市场出现波动,价格下跌,反倒少卖了钱。

  农民为什么会惜售?其实,农民对市场信息的渴求十分强烈,但在获得新信息的能力、时间、价格等方面都非常匮乏,更谈不上科学认知。加上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指导不利,在低质量的政府信息服务面前,农民更愿意相信自己朴素的判断:什么东西涨价了,我偏偏不卖,希望涨的更高;什么东西降价了,赶紧抛售,即便损失惨重,“也比烂在手里强”。 这种无奈的选择不可怜吗?

  其实,“惜售”是一种正常的市场心理,也是一种隐藏着风险与无奈的行为选择,谈不上不道德的“囤积居奇”的地步。这些年,国家在稳定粮食价格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应该承认,在目前市场体系不太健全的条件下,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是调控粮食市场的有效手段。但也要看到,我们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光靠最低收购价等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如果调节过度,还很可能反过来加剧市场的扭曲,更多的引入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一些做法,已经是当务之急。

  因此,既要加强国家对粮食价格的保护和间接调控,更要围绕“价格”做文章,充分发挥市场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通过市场形成价格——实现政府调控市场、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引导生产、流通和消费的良性循环,是我们粮食改革的目标指向。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重新审视“农民惜售心理”会发现:这正是“通过市场形成价格”的组成部分——不管我们高兴还是不高兴,它带有必然性,也不该具有任何的道德原罪。如果说惜售心理不利于国家整体价格政策的平稳过渡,那也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加以引导。

  (师碧澄 西安)

  ●以上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本栏目欢迎读者就热点问题发表意见,来信时请注明

邮政地址及电话,以便联系。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