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卖地还债叫停 高校融资亟须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4日 04:49 经济视点报

  □经济视点报见习记者 马丹丹

  身负重债的高校通过“土地置换”方式“还债”的路被堵死了。

  10月31日,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强调:高校不得打“土地”的主意,不得擅自转让国有划拨土地,用所获收益抵偿债务。

  对此,一直致力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投融资机制建设等方面研究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道兴拍手叫好。

  贷款“扩张”

  一切都还得从1999年高校扩招说起。

  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也被获准可以向金融机构贷款。有了贷款支持,之后各个学校都积极行动了起来,购地皮、扩建校舍、增添设备,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记者从河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了解到,自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河南省的普通高校由当时的52所增加到了现在的82所,在校生规模由14.6万人突破到了80多万人。刘道兴提出的筹建郑州市“大学城”的建议也得以实现,目前仅郑州市就建成了东西南北4座大学城。

  巨大的建设规模如同一个张开大口的“吃钱机器”,让诸多高校为筹集资金而四方奔走。记者了解到,每年河南省教育经费中用于支持高校基本建设的费用只有3000多万元,但自扩招至现在,河南省各大高校在基建投入上的贷款余额却达到了130多亿元。

  不过,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高校的扩张趋势依旧如火如荼。

  “河南一大学2003年投资12.12亿元建一座占地3000多亩的新校区,首期贷款3亿元,预计贷款总额12亿元,计划于2008年完工。但开工一年就因资金问题被迫停建了。”河南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

  卖地还债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2005年9月28日河南省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国土资源厅、建设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切实做好高等学校老校区土地置换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称,“一校两个校区甚至多个校区,增加了运行成本,加大了管理难度,有的老校区利用率不高,造成了资源浪费。对高校老校区土地进行置换或处置,是筹集建设资金、加快新校区建设、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对于许多高校来说,此举无疑是雪中送炭。同时,《意见》明确规定:“新校区建设留有缺口或贷款数额较大的,老校区土地置换收益全部用于学校新校区建设。各地政府要及时将高校老校区土地出让所得资金按规定上交财政部分全额返还高校,用于新校区建设。

  在政策支持下,2005年12月河南某大学下发了一份《定向贷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推介书》,以定向贷款集合资金信托的方式,委托中原信托投资有限公司向该校在册职工募集不超过1.6亿元的资金,用于该校的新校区建设。而该校给职工吃的定心丸就是有着巨大土地置换收益的300多亩的老校区。

  随之,河南省不少高校都将通过土地置换筹资还贷提上了日程。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

国土资源部的禁令下发之前,河南有不少高校还在同
房地产
开发公司接触。

  融资难题

  对于众多高校追捧的“卖地还债”方式,刘道兴一开始就反对:“在高校负债问题越来越严重情况下,即便没有国土资源部的禁令,高校通过‘卖地’暂时缓解了偿债的‘燃眉之急’,也不可能解决长期的财务窘境,高校负债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从高校融资体制改革着手。”

  就高校无力偿还征地和基建贷款来说,刘道兴表示这是金融资本支持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不完善、不配套造成的:“银行对高校贷款,是在扩招背景下简单照搬向工商业贷款的政策进行的,贷款期限短、利率高。但高校的征地和基建项目,经济效益见效缓慢,具有历史性、长期性,是典型的国家和民族文化遗产。因此,金融机构向高校贷款,实质上是向政府贷款,应当遵循教育规律,贷款期限应拉长,贷款利息应降低,而政府,应对银行向教育贷款提供免税等特殊优惠政策,至少政府应当担保和贴息,创立一整套激励金融机构向教育基本建设贷款的新政策。”

  河南财经学院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樊明说,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政府加大投入,二是吸收民间资本。“教育欠账多的问题,其实还是政府财政支出的导向问题——对教育的重视,应该明确反映在政府的财政预算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