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工业发展处理好六大关系促又好又快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 09:52 中国财经报

    郭朝先 张其仔

   我国工业发展今后的任务,是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而要达成此目标,则需处理好六大基本关系,即大型企业发展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关系、生产能力过剩与生产能力不足的关系、推进重化工业化和节能降耗的关系、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与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关系、技术的引进和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关系和工业布局中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目前,我国工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对工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形成制约。

  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问题

  我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大型企业的数量比2000年有较大幅度的减少,从2000年的7983个减少到2004年的2135个,尽管这里面有统计口径、统计范围变化等因素影响,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大型企业发展问题的存在。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86.66%上升到2004年的89.98%,上升了3.32个百分点。

  我国企业平均规模偏小,会对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增加了我国实现节能减排任务的难度。根据中国钢铁协会的估计,中小企业能耗与大中型企业比较,在

能源消耗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约为50%左右。为了提升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鼓励大型和特大型企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生产能力过剩与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

  从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些指标来看,尽管目前工业企业效益状况尚可,但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也是严峻的,特别是不同行业生产能力利用状况及其不均衡,影响了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大部分加工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利用不充分,存在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而一些原材料、能源产品、矿产品等规模以上企业又存在生产能力不足的问题,存在超能力生产现象,致使目前大量的规模以下企业从事这些产品的生产,不但产品的质量难以保证,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今后,我国工业经济要获得经济效益的持续好转,就必须在生产能力均衡利用方面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快基础工业和原材料、能源工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防止产能过剩,建立产能过剩预警机制;建立产业准入标准,依据环保标准、安全标准、能耗水耗标准和产品技术、质量标准等,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特别是一般制造业的落后生产能力。

  推进重

化工业化与节能降耗问题

  “十五”时期我国工业增长结构出现了与“九五”时期完全不同的新特点,即资源密集型的重化工业高速增长,这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但目前粗放式重化工业增长给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导致我国能源消耗增大,能源生产和供应处于紧张的态势之中有数据显示,能耗最高的8个重工业产业(分别是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非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2001年时占整个工业产值比重的29%,而能源消耗却占整个工业能耗的65.42%;到2004年,这8个高能耗产业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产值比重上升到30.5%,而能源消耗却占整个工业能耗的69.86%(发电煤耗计算法)或75.86%(电热当量计算法)。由此可知,这些能源消耗强度大的产业能源消费比重上升幅度要大于其工业产值比重上升幅度,即高耗能产业在能源消耗方面存在粗放化趋势。这是我国能源消费强度居高不下、能源消费弹性上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此,在当前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继续推进重化工业进程,需要在节能降耗方面下功夫,尤其是在一些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出台一些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真正把节能减排落到实处。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与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

  根据出口量和相对出口强度判断,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但在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向披靡的背后,是广大劳动者的权益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和保护,表现在低报酬、低工资、劳动强度大、劳动环境恶劣,基本的劳动、失业保障水平低等。在大多数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从业人员中,平均年劳动报酬多在1.1万元/年以下,他们的劳动报酬水平与一些行政垄断行业和自然垄断行业的劳动报酬相比差别很大。至于劳动、失业保险费等差距更大。

  因此,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获得持续发展,今后就必须加强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作,使广大劳动者能够分享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的成果:加强《劳动法》执法力度,依法规范用工制度;依法保护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打破行业垄断和所有制界限,为行业间、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同工同酬”创造条件;按时发放劳动者工资,打击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保障劳动者权益;加强劳动者技能培训工作,使劳动者不应技术和时代的进步而被淘汰;加强流动人员就业管理和异地就业者的劳动保护工作,防止地区歧视等。

  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工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D投入强度低;核心技术依赖外国,对我安全构成威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差。

  因此,今后要进一步增强我国工业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除了要加大科技投入和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组织体系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优化科技资源投入结构,具体包括:(1)建立共性技术平台,弥补我国工业企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不足。(2)更加重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大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资金投入,将避免我国长期存在的重复引进的问题和“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3)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和应用。

  产业的集中与分散问题

  “十五”期间,我国各地区工业继续增长,但无论是在省区层次还是在四大区域层次,我国地区间工业发展差距都在不断扩大。

  “十五”期间,尽管国家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振兴、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政策,但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基本的趋势是东部地区呈现出整体快速增长的态势,而其他地区工业增长速度则低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特别是东北地区工业增长速度较慢,处于工业增长的“低谷”,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相对衰退之势。

  从工业品生产的地理分布来看,我国工业生产地理集中趋势比较明显。地理集中度下降的产品主要有三类:一是能源和原材料产品,如原油、天然气、丝等,这些产品实际上是在向资源丰富地区转移,由此导致其地理集中度下降;二是受政府管制和地方市场影响较大的产品,如卷烟和啤酒等;三是近年来迅猛扩张的一些加工产品,如汽车、微型电子计算机、农用化肥、大中型拖拉机、集成电路等,由于各地竞相发展或新兴地区的崛起导致地理集中度下降。

  工业布局分散曾一直是困扰我国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但近年来,在市场力量和政府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工业布局向优势地区集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工业集中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矛盾。如何处理好产业集中化与区域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工业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为实现工业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可以考虑采取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政策,引导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产业逐步向周边和中西部地区转移扩散。但需要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政策措施:一是要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国家应鼓励沿海地区加快产业升级,鼓励中西部加快改革开放,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尤其是软环境,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为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条件。同时,要禁止沿海将那些浪费资源、技术落后、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扩散到中西部。二是对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应体现差别化。尤其是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要重点考核产业升级、自主创新和

自主品牌等指标,并在产业选择方面设置更高的市场准入标准,包括单位产出能耗和“三废”排放量、单位土地产出率等约束性指标。三是对到中西部投资的沿海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如土地、财政贴息和税收刺激等。在产业导向上,要设置相应的进入门槛,有选择地招商引资,而不能“来者不拒”。(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