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四年见证经济新一轮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6日 08:13 新京报

  

四年见证经济新一轮增长

  2003年12月14日,上海,街头一则中国工商银行的广告牌。4年以来,银行业见证了中国经济的新一轮增长,同时也的确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图/CFP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张诚

  2003年11月11日,光明和南方两大报业集团签手,新京报在北京永安路106号呱呱落地。

  现在来看,在经历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短暂调整之后,2003年——新京报元年,不啻为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的起点。从这一年起,中国宏观经济生活的关键词就被这样几个词包围着:人民币升值,外汇储备高企,金融业改革以及楼市过热。

  而新京报的这4年,我们的报道也一直被这些话题环绕。我们一直以冷静而又饱含热情的眼睛,观察中国经济生活中发生的的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撰写报道记录下的正是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爆发的起点逐渐发展到火热的历程。

  人民币掀起升值热浪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此后以拉动内需为主题的经济发展策略在危机时刻保证了中国的经济稳定,但到了2003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的显著变化,中国一系列经济政策面临着调整的需要。

  当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已经显示出明显的好转迹象,但更重要的是,2003年起国际社会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泛起,不但几乎决定了其后4年里经济发展的脉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里将一直成为决定中国能否快速稳健发展的主线。

  在西方社会鼓噪人民币升值的同时,大量的投机外汇流入境内。一方面增大了货币政策和监管的难度,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增加了中国汇率问题的复杂性。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中国政府既坚持有序地改变

汇率制度,也牢牢坚持着人民币不能一次性大幅度升值的观点。另一方面,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积极准备,采取多项措施放开资金“走出去”以平衡贸易顺差,并在外汇市场积极实验做市商制度,外币买卖等制度,希望能够可以逐渐改变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而非一次性升值。

  但历史终于进入了2005年7月21日,中国央行宣布称为“汇改”的一系列改革制度,包括人民币一次性升值2%,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并提出根据市场调节的目标。在未来的一年中,人民币又先后采取了做市商制度,并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日均波幅由0.02%提高到0.04%,还先后推出远期、掉期交易,发展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实行外汇一级交易商制度,为未来央行逐渐淡出外汇市场做好制度准备。

  一系列的措施之下,人民币汇率在汇改以后也连续升值,目前总的升值幅度已经接近10%。

  央行货币政策唱主角

  紧紧伴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就是在这4年里,央行的货币政策逐渐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成为唱“主角”的地位,而此前则是面对着国际市场严峻恶劣的环境,拉动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成为了中国经济生活的主基调。

  纵观200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中央银行紧锣密鼓开展宏观调控的历程:在这几年间,央行13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7次上调存款基准利率、8次上调贷款基准利率、6次小幅上调境内美元和港币小额存款利率、通过央行票据净回笼基础货币达3.8万亿元。

  央行的动作频频并非刻意而为,货币增量大幅度增加,贷款飙升,外汇储备激增,央行被迫投入巨量票据以对冲外汇占款,一切我们现今已经熟悉的状况都在2003年起步。

  周小川在总结当年货币信贷政策制定的时候,“就明确指出,2003年宏观经济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指出公开市场操作在货币政策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占款的激增,2002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不过2800亿美元,从2003年到2007年,随着贸易顺差的急剧上升,我国外汇储备在今年9月末达到了惊人的14336亿美元。简单的计算我们可以发现,短短4年里我们积累了我们建国后形成的外汇储备80%以上,并且一跃成为世界外汇储备的第一大国。

  巨额外汇储备给央行货币政策带来直接冲击就是被迫发行了高达数万亿的央行票据,以对冲流动性,但国内的流动性泛滥仍然成为不争的事实,过多的资金不但引发了国内的商业银行大量的放贷冲动,进一步刺激了企业进行大规模投资行为,另一方面资金澎湃也带来国内资产价格的泡沫———2003年上海楼市的飞速飙升,进入2005年以后A股市场的一片红火,都和流动性泛滥密不可分。

  金融风险化解和积聚并存

  很多人在评点近几年中国经济大事记的时候,都无一例外地会提起从2003年开始中国三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从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资产规模、IPO规模等无论哪一方面来看,工行、中行、建行三大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都是绝对的“重量级”事件。

  但事实上,在决策层看来,这是经历了199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面化解我国金融风险的必然之举。2002年,中央召开第二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战略得到了确定。2003年年中,国家就已经完成了外汇储备对中行和建行的注资,而当年发生的另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银监会的成立,以完善银行业监管。而汇金在2004年大规模的注资券商,南方证券的清算,以及城市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改革,都成为了中国化解金融风险的一系列整体行动。

  随后几大国有银行先后找到中意的战略投资者,成功上市并引发国际市场狂热追捧,城市商业银行争相效仿,而券商风险在度过了2004年最低潮之后,迅速引来了大牛市。

  就此看来,似乎这4年来是我国金融风险逐渐化解的4年,但清醒的人注意到,这也很可能是金融风险集聚的4年。那就是目前热得发烫的股市和楼市。

  从2003年上海楼市飙升,央行就制定了重压的“121”文件,力图调控楼市。但上海楼市虽然短期回落,很快就一头向上,而房价高企现象也逐渐蔓延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各大城市,最终席卷全国。

  股市方面,从2005年开始,上证综指短短2年内翻了4倍,A股的市盈率超过60倍,几乎在所有的经济学家看来,A股的泡沫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红火的股市和房市的故事正在中国上演,泡沫仍然在慢慢地变大,过去的4年里发生的点点滴滴已经被新京报记录下来。而未来我们仍将只是不断地记录一个又一个4年。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诚

  专题策划:王海涛

  专题执行:编辑 张嵩浩 常惠芳 蔡航 孙磊

  记者 张诚 苏曼丽 周鹏飞 吴敏 赵侠 张羽飞 贾浩森

  封面制图:丁华勇

  美编:鲁嘉 倪萍

  校对:赵翀琳 张彦君 李铭 祁哲 姚军 刘苏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