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控股勿忘风险管理和监管协调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3日 16:28 21世纪经济报道
我想对中信的案例多作一点评论,这是因为我跟中信有特别的渊源,对它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1980年代"三所一会"曾经有一个协议,就是三个研究所的所长互相兼任对方研究所的副所长,我当时兼任了中信国际研究所的副所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半期,随着国家体改委的改革,我离开了体改委研究所,加入中银国际,但还是参与了中信金融控股的设计,中信金融控股报告是我起草的,当时是在中信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提出了金融控股的设想,并于2002年初获得批准,但去掉了金融两字。 首先我同意谢平的说法,控股公司的发展是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国际经验如此,从中国的情况看也是如此。自1984年工商银行从人民银行分离出来,形成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层银行体系后,直到1993年一直是走混业经营的道路。在金融机构风险意识不强和风险管理薄弱的情况下,混业容易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金融机构绕规模拆借和乱集资问题,成为1994年1月1日金融改革时采用分业经营的重要原因。这就表明,当风险控制不住的时候就需要外部监管,而外部监管最好的办法就是分业。所以,金融机构内部的风险控制能力是核心,在把风险控制在最低限度后,综合经营才有可能性。美国1999年的<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和伦敦金融大爆炸后出现混业经营的趋势,事实上就是谢平提到的以计算机技术和风险管理技术发展为基础的。没有现代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就难以推动综合经营的发展。综上,金融控股发展能走多远取决于金融机构本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目前中国金融业经过改革、上市,治理结构、风险控制能力、合规经营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金融控股实现的基本条件已经基本具备。 第二,混业有很多的形式,控股公司是一个中间形式,它既不是完全的混业,也不是过去完全的分业,它在后台把股权统一起来,但是分公司还是单独经营。这样一种结构可能是在分业体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中信的经验有一个启发,金融控股公司是适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金融组织形式。其实在1999年中信经营困难时,只是想把金融板块剥离出来单独进行经营。由于采取了控股的形式,股权的统一形成战略的统一,形成协同效应,这几年发展很快,显著的提升了竞争力。看来是适合现阶段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需要的。所以,尽管未来还会有新的发展,但是在现阶段,控股形式可能是中国金融机构组织形式里面比较合适的选择。 第三,金融控股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综合经营的优势是交叉销售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但是因交叉,综合经营会出现新的情况,要求监管方面针对新现象,改善监管,提高监管能力。所以,肖钢董事长提出监管协调的问题,我觉得特别重要。其实中国在这方面也出现过一些情况,比如德隆的垮台。在德隆垮掉以前,所有的监管机构都在,各个方面都在被监管,但是谁都没有发现,这充分反映了在控股经营的条件下,监管协调的重要性。所以,控股要求监管能力的提高,监管方面需要进行很多建设,只有改善监管水平,做好监管协调,金融控股才会有现实的发展。 最后,我非常感谢中信给我们提供很好的案例,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曹理达、郭琦、廉薇 整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