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和田玉遭狂采威胁生态 疯狂的石头考验监管法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2日 13:36 法制日报
本报记者 吴亚东 潘从武 11月1日,记者随新疆乌鲁木齐市地质矿产局的专家考察和田玉市场。一块拇指大小、未经雕琢的和田玉籽料竟然标价9万元,令记者惊愕不已:5年前,同样大小的一块和田玉,价格也不过几千元,最高也不会超过万元! 和田玉名闻古今,战国时期完璧归赵故事里的“和氏璧”,所用原料就是和田玉;2008年奥运会金、银、铜牌所用的金镶玉也是和田玉。近年来因和田玉的价格急剧攀升,受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采玉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在325公里长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河道上进行滥采滥挖,使得和田玉资源面临枯竭,当地水土流失、生态植被等也遭到严重损毁。 业内外人士纷纷呼吁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监管整治,并健全相关地方法规,“救救和田玉”。 玉价疯涨引发疯狂挖玉 和田玉价大幅飙升源自于1999年开始的数次国石评选。和田玉获得“美玉”称号,被中国宝玉石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国石”,价格也上涨了近千倍。在出产玉石的新疆和田玉龙喀什河畔,当地人称这里每年都会出现1000个百万富翁、100个千万富翁。 一夜暴富的神话在玉龙喀什河两岸演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常年在挖玉、倒玉、加工玉,最多的时候仅河床上就汇集了近30万人。有当地业内人士如此形容:“太疯狂了,现在挖玉、买玉都像在押赌。” 一路狂飙的新疆和田玉,迅速吸引了闻市而动的商家。在和田市,几乎每条街都有若干玉器店,而2000公里外的乌鲁木齐则迅速成了全国最大和田玉集散地。截至2006年底,仅乌鲁木齐市已有2000多家玉器经营店,当年新增玉店就有800多家。 2006年是大型机械进入玉龙喀什河采玉最严重的一年,从和田市玉龙喀什河大桥溯流而上的100公里内,曾聚集了近3000台挖掘机和20多万挖玉人。 滥采滥挖,使古老的河道已沟壕纵横,犹如一个巨大的建筑工地。在距离地表五六米深的沙土下面,历经亿万年积累起来的厚达3米至10米左右的古河床卵石层,早已被翻了一个底朝天,翻检过的卵石堆,沿着奔涌的河水一直延伸到望不到边的尽头。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国土资源部下发限采令,2006年下半年,大型机械才全部从河床中撤出。当地政府亦采取发放《采玉证》来限采,近期,和田地区又开展了专项清理整治行动。和田县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说,可惜政府限采令太晚了,现在是人多玉少啊。 禁止在河道采挖后,目前在河道外的河床及戈壁滩上,挖玉的人仍有数万人。和田当地的业内人士说,治理行动同时也导致了和田玉籽料的价格大幅上涨。 掠夺式开采毁掉的不仅是河床 “历史上的玉龙喀什河几经改道,目前河道两侧的古河床已被无节制采挖,水土流失,植被也遭严重损毁,严重影响到玉龙喀什河的安全引洪。对国家矿产资源缺乏合理的规划,目光短浅的盲目开发,不仅破坏了绿洲的生态平衡,而且加剧了河道的沙漠化,从而导致玉龙喀什河水量减少,水质恶化,今后就是花再大的力气也无法恢复原先的生态环境。”和田地区环保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忧虑地说。 另外,遍布河道的沙坑没有回填,也会造成河道“梗塞”,为沿河两侧公路及整个玉龙喀什河流域的防洪造成极大隐患。河道内深达6米至7米,浅则1米至2米的深坑会对沿河居住的各族人民群众造成生命安全隐患。已被挖掘松散的沙石在风力作用下,沙尘四扬势必造成新的环境污染。长期无序掠夺性滥采滥挖势必造成玉石资源枯竭。 和田地区国土管理部门曾废止开采证,并采取拍卖河床地的方式,试图抬高采挖玉石的门槛,以每亩2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价格进行拍卖。据了解,从2002年至今,玉龙喀什河沿岸1000多亩河床地的开采权已被拍卖。但从实地调查情况看,白玉河上采玉的人并未减少,河床地却已告罄。和田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说:“这几千元的价格看来没有起多大作用……” 玉龙喀什河何日恢复平静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政府只是整顿和治理非法挖玉的行为,一旦出台规定彻底禁止机械进入玉龙喀什河河床采挖后,玉石产量会受到很大影响,价格继续上涨将不可避免。 满目疮痍的玉龙喀什河,引起了众多专家的忧虑。“应当限制大型机械采挖,承包土地开采的做法也应当尽快禁止。”北京大学宝石鉴定中心副主任王时麒教授说,“这种耗尽资源式的掠夺性开采如果再不禁止,亿万年沉积玉龙喀什河的籽玉,将被淘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矿管处的有关专家介绍,为提高采挖和田玉的门槛,今年以来,和田地区土地管理部门废止了以往发放的《采玉证》,并规定今后采玉必须经当地河管、国土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办理有关采挖手续后,才能在河道保护范围以外的划定区域内采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还将对开采权依法拍卖,通过招商引资实现和田玉有序规范开采,严格管理玉石市场,以保证开采后的区域得到治理恢复。 但和田地区国土资源局负责人坦言:“原则上河道外围的河床也是不允许开挖的,可是有关采挖和田玉的暂行管理办法还没有出台,在管理方面缺少法律依据。这些挖玉人中的大多数长期靠挖玉、卖玉为生,再禁挖,一些人还是会铤而走险偷挖的。如果想让他们不挖,就得想办法转变他们的意识,帮助他们走上其他就业之路。” 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社会学室主任续西发说:“挖玉人以破坏生态环境的方式来获得玉石籽料所取得的经济效益,远比不上破坏生态环境对当地造成的危害及损失大,所以我们期待着规范采玉行为的管理办法尽早出台。目前当务之急是当地政府应加强政府监管调控,采取强力手段进行清理整治,在保护国家有限的矿产资源同时,恢复当地生态环境。” 本报乌鲁木齐11月1日电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