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窦尔翔:应高效应对石油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2日 01:25 金融时报

  <正文>=

  记者 王晓欣

  特约嘉宾 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窦尔翔

  去年年初,国务院已经确定成品油价格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在实现原油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基础上,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今年二季度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一直没有调整,但国际市场价格在3月份开始上涨,特别是近两个月加速上升,目前的价格比今年初上涨了30美元。我国原油消费近一半靠进口。由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上涨,成品油价格与原油价格倒挂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发改委决定自11月1日零时起将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各提高500元。针对此次提价产生的经济效应,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窦尔翔。

  记者:你怎么看油价上涨的经济效应?

  嘉宾:此次油价上涨有以下经济效应:一是油价变动对中国各行业影响的边际效应愈来愈大。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我国石油自我供给率不高;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石油巨额消费期。中国原油消费几乎占世界消费总量的一半。这使得中国原油供求以及

原油价格的变化与世界原油市场的关联度很大,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影响我国石油市场。二是石化企业价格倒挂,政府调价压力增强。面对国内成品油价格与
国际油价
倒挂日益严重,政府对成品油调价,最难以把握的是调价的结构化安排。即使是纯粹的企业,调价方案也应有所不同;公益性行业也应当和纯粹性企业有所不同,而公益性行业内部的调价也应有所差异;同时,还必须考虑调价,特别要考虑调高价格对最终消费者的影响是否会产生不良的社会效应。三是部分企业将获得垄断收益。具体来说,三类企业受益:石油开采公司、煤化工公司、化工行业细分龙头。

  

石油价格居高不下,节能、降耗更加成为必须严正对待的问题,这将提速中国化工业的整改,并在其过程中,催生化工行业的一批新龙头。

  记者:你认为,高油价时代对各个行业将产生什么影响?

  嘉宾:电力:作为类似能源,油价的上升直接促使电价上升并带动煤炭价格上涨,因而油价上升能促使水电的毛利升高,但火电因成本上升毛利基本不变,因而在电力行业中油价上升只对水电、风电、核电受益。

  汽车及工程机械:持续的高油价使消费者担心用车及更新机械的成本增长,对汽车和工程机械销售有负面影响。

  玻璃:重油占玻璃成本的30%左右,油价的高企对玻璃的另一重要原料纯碱也较为不利,故高油价会导致玻璃企业的成本压力增大。

  化学建材:由于竞争激烈,化学建材向下游传导价格能力较差,化学建材整体因高油价而产生负面影响。

  交通运输业:民航业虽然可以将高油价加到燃油附加费中消化一部分,但由于机票的更高折扣可以消化燃油附加费的增长,特别是航油占民航业成本的四分之一,油价上升最终还是导致民航业费用因油价的上升而增加。在公路、水路运输方面,油价的上升必然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记者:你认为,此次提价对我国成品油价格改革产生怎样影响?

  嘉宾:我国成品油市场的定价机制存在鲜明的“双性悖论”,即市场性和政府性所形成的“机制悖论”。目前,我国成品油市场的特征是供给市场和销售市场分属于两种机制。销售价格由政府制定,而原油购买价格却由市场而定。这种供求机制必然会形成“双性悖论机制”,是市场性供给定价机制和计划性需求定价机制相结合。其结果当然就是计划随着市场走,暴露了计划的被动性和低效性。“市场自然定价,政府宏观调控”应当成为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改革目标。目前有不少人将调高成品油价格称为“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显然是不正确的。

  成品油价格机制改革迫在眉睫的原因在于老机制下所带来的政府的被动、疲劳和低效。由于原油供给一般不会频繁变化,那么如果原油价格的涨跌是由供给造成,涨跌变化频幅也将趋于稳定。事实上,油价涨跌并非供给造成,以本次油价上涨为例:中东局势动荡、美元贬值以及美次贷危机等是导致油价高企的因素。这种致因的易变性特征,要求市场化价格决定机制与之相对应;否则,政府不断调价的机制会导致政府跟着市场跑,这将与政府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形成矛盾。政府疲于为原油定价奔命,造成了较高的原油价格形成成本,生产企业也跟着受累,消费者之间则容易因之造成不公。所以,政府退出定价这一微观领域,有利于形成市场化的原油价格形成机制。

  记者:石油价格一直是各国备受关注的敏感性话题,你认为,中国高效应对“石油问题”的原则和措施是什么?

  嘉宾:要高效应对“石油问题”,应从三个层面上思考:一是改善产业结构,履行世界公民义务。减少高耗能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既是各国的责任,也是各国的义务。二是正视国别利益,减少外部依赖性。目前,我国处于“中国制造”的重化工产业阶段,尽管重化工阶段为我国带来了资源紧张、污染严重等问题,但“重化工”成为我国经济飞跃发展的难得机遇是不争的事实。盲目抛弃“重化工阶段”就意味着抛弃发展机遇。从长远来看,重化工所造成的资源紧张和环境压力却是不容忽视的。这里存在短期和长远的“哲学”思维。短期的资源紧张和环境污染为向长远健康的低能耗产业转变提供条件,转化不是口号,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产业优化转化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低耗能或替代性新能源的使用会降低中国对国际能源市场的依赖。二是从长远来看可以逐渐摆脱对石油稀缺的约束。三是短期原则:发挥结构化调整效应。针对不同产权性质、产业性质的行业、企业和个人,制定差异化价格,以优化消费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公共交通发达的条件下,通过向私家车主征收燃油费,可以收到“一石三鸟”的作用。四是保证社会稳定的原则。目前的主旋律仍是保持成品油价格的相对稳定,保持社会的稳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