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我国银行业呈现可喜变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2日 01:23 金融时报

  记者 牛娟娟

  近日,银监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50.6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与比例继续保持了“双下降”的稳健态势:截至2007年9月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517.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6.2%。

  银行业总资产的大幅增加和不良贷款余额与比例持续“双下降”态势,可谓是我国银行业通过深入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两大喜人成绩。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业交出的两大喜人成绩单彰显了我国银行业较好的发展态势和强劲的增长势头。2007年第一季度,银行业总资产就已达459288.8亿元,同比增长16.3%,半年过去,银行业资产规模稳步扩张,近期总资产已破50万亿元大关,足以证明我国银行业发展势头的强劲。在银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各家银行拨备前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度的增长,信贷规模保持了稳健增长。

  专家指出,利息净收入的快速增长、资产质量上升、中间业务快速增长和费用率下降等是2007年我国银行业始终保持强劲增长势头的主要推动因素。其中,信贷规模的稳健扩张和净利差的扩大带来了银行业利息净收入快速增长,两方面共同作用,是2007年以来银行业实现高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

  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重要指标。专家指出,由于不良贷款率是不良贷款与各项贷款余额的比率,即便是银行的存量不良贷款质量并没有变好,只要新增贷款增加,就会对不良率降低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由于新增贷款而使不良率在数值上降低,因此不应该仅为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感到欣喜,还需要判断另一个指标——不良贷款余额下降率,因此,考察不良贷款的同时,把不良贷款余额也列入了指标——成为双指标。

  不良贷款余额与比例继续保持了“双下降”,表明了我国银行核心

竞争力在不断提高,银行业目前处于健康、稳健的发展态势。2007年以来,银行资产质量不断得到改善,不良贷款率的下降持续了2004年以来银行不良率下降趋势。

  业内人士指出,不良贷款“双下降”原因之一是近年来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健快速增长,刺激了实体经济对银行资金的需求,企业盈利能力与偿还能力也随之水涨船高,这为

商业银行拓展信贷业务创造了良好的信用环境。此外,由于2004年以来,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逐步完成,各银行公司治理制度和各项风险控制机制日趋完善,不良贷款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双下降”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拨备压力的减轻,相应地也就能带来净利润的提升。

  当然,面对银行业两大喜人成绩,也要看到未来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强化风险监管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保障未来稳步发展与持续“双降”的必然选择。专家指出,强化风险管理要从内外两方面分别着手,包括要加强来自监管部门的外部风险监管以及银行自身的风险监管。

  风险管理的本质就是要用科学、先进的方法,在业务发展、盈利需要和风险之间找出平衡点。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要决定自己能够承受风险的范围。银行业要通过风险的有效监控和高质量的发展,培养良好的信贷文化和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以及内控机制,形成并完善风险防控长效机制。银行应该正确识别、判断、量化和控制资产扩张的风险,充分估计市场风险并切实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增强银行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监管部门要始终把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和经营效率、维护良好的金融环境作为重要职责;遵循市场规律,坚持把维护银行体系稳健性、促进银行业科学发展作为加强有效监管的根本要求。坚持审慎经营、理性发展、注重质量,坚持实施分类监管,提高监管有效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