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加强审计监督 落实科学发展观(07-11-1)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1日 15:40 审计署网站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以重要篇幅,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并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审计工作的行动指南。审计人员要正确认识、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更加自觉主动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审计工作实践,关注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紧紧围绕促进科学发展进行审计监督。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一、加强财政资金审计,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有序协调发展目前,财政经济领域的不规范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要不断加强财政资金审计,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一是加强财政收入的监督,维护征收管理秩序。揭露应征不征、截留坐支等违法违规行为,促进依法征管秩序的形成,监督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中人为确定任务指标、人为调节收入进度、人为确定减免缓征等违纪违法行为,建立依法征管、应收尽收的良好秩序,堵塞财政收入流失的各种漏洞,依法规范各级财政与不同利益主体的关系,维护经济发展的良好法制环境,使财政收入的增长真正建立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二是加强财政资金分配和使用过程的审计监督,促进资金的依法合理使用。依法揭露预算执行不严格、资金拨付使用的随意性、弄虚作假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行为,规范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秩序,强化预算的约束作用,提高财政资金分配使用过程的规范性。三是加大对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农业、社保、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财政投入的审计监督,确保资金的安排和使用符合中央重大决策目标,确保群众从中得到实惠,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改善民生和社会和谐建设。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和制约权力的运用,落实正确的政绩观一段时间以来,有的地方在经济发展中存在有脱离实际,盲目上项目,负债搞建设,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劳民伤财的行为,存在有牺牲群众利益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乱收费等现象。如某市挪用350万元社保资金用于修建广场,重庆忠县黄金镇耗资400余万元,把镇办公楼修成了“天安门”城楼的样式,而修建过程中征用的土地却没有按规定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偿。这些现象损害了群众的利益,也给经济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审计机关是综合经济监督部门,其监督的主要对象是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活动,而财政、财务的管理权是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行政职能和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职能配置的不合理性、行政行为的不合法性甚至对权力的滥用,往往会在财政、财务活动中体现出来。因此,加强审计监督,无疑是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的重要途径。尤其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监督,是加强对权力监督和制约的重要手段。审计机关要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通过对行政审批、工程招投标、财政管理、政府采购等环节和领域的审计,揭示财政、财务活动中存在问题,对超过客观需求不顾财力的行为,进行具体解剖,做出评价,促进依法理财、依法行政、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通过审计和科学评价,揭露做表面文章,搞短期行为、虚假政绩,盲目铺摊子、上项目,劳民伤财的行为,促进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促进国家权力的和谐运行。三、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提高管理水平,落实科学的效益观《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对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李金华审计长也明确提出了“效益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审计的主流”,并强调指出“积极推进效益审计,是审计机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效益审计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积极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实现审计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深化审计监督、提高为经济建设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尤其加入WTO后,形势的发展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审计工作不仅在查处违法违规方面履行好职责,还要在促进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我市也要加强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大力推进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情况的分析,揭示损失浪费和低效的现象,针对管理不善、决策失误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浪费,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和对策,消除各种由于管理不到位形成的死角,把各种损失浪费现象消除在萌芽状态,完善依法理财的管理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以保证纳税人交来的钱用在“刀刃上”。四、开展环境审计,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落实科学的环境观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大力开展治理环境、保护环境是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通过审计监督,促进生态利益的最大化,求得人与环境共处的和谐。目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也出现了冰川退缩,冻土融化,湖泊萎缩,湿地退化,沙漠化扩展,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剧烈变化,这些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都严重挑战“和谐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审计机关要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工程中来,依法将环境审计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依法开展环境审计,对国家环保重点资金的运用及其产生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估,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审视短期的、暂时的经济增长,监督国家环境保护法律、自然资源法律及其他一般法规的执行,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从而促进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市各级审计机关,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环境审计,审计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是否按照规定及时上缴排污费用;审计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环境政策是否确立,资金落实是否到位,已投入资金是否有效利用,是否达到治理和保护环境的目标等,对地方政府的环境业绩进行评价,分析地方政府出台的经济决策和“政绩”是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违反环境保护法规造成严重环境后果的,建议有关部门严肃查处,促进增强环境法制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五、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审计管理,树立先进的审计观搞好审计管理是促进审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人员。第一,提升审计干部队伍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抓手,加大审计人员知识更新的力度,在强化审计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习经济学、管理科学、决策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从宏观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优化审计干部的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随着审计事业的拓展,审计人才结构的多样性需求日益显现,要着力加大审计人员各类专业知识的培训,改善审计队伍的知识结构,努力培养复合性的创新人才。第三,要按照未来审计发展的要求,加大审计干部队伍素质培养,特别培养既懂现代技术又精通各种业务的综合性人才。要加大年轻后备干部的梯次建设,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储备机制、激励机制和进退机制,为审计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审计管理。根据审计准则,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审计规章制度,以制度来规范审计工作和审计人员。严格按法定程序审计,避免审计项目安排上的随意性,审计取证与报告过程的“非全面性”,审计处理处罚的“不民主性”。强化审计的过程控制,完善审计项目复核程序和质量评比办法,提高审计风险意识和质量意识。三是加强审计创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工作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强审计理论的创新,积极探索审计新领域;加强审计技术创新,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引进现代审计方法;加强审计处理处罚的创新,对违纪问题实行“双罚制”,由过去的处理处罚单位为主转向处理处罚单位与责任人并重相结合,加大对责任人的处理力度;加强审计成果利用的创新,逐步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增加审计结果透明度,提高审计成果社会综合利用程度,同时借助社会力量,推进审计决定和审计建议落实,更大限度地发挥审计的作用。(作者:河南省濮阳市审计局张焕军)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

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