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小川:防止误读历史客观总结经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1日 05:00 金融时报
本报北京10月31日讯 记者 宋焱 报道 日前,中国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上表示,要防止误读历史,客观总结经验,使我们对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以及未来的变革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更好的方法论。 周小川指出,“读对”金融历史并非易事。金融的历史有两类:一类是有连续数据可供收集分析的历史,能够借助计量经济学或计量学的其他技术所提供的充分工具,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和统计检验,来说明所分析的思路和得出结果是否正确;另一类是事件型的历史,比如美国1929年经济大萧条、亚洲金融风波等,这类事件并不经常发生,也许很多年才发生一次,也许发生过两次但每次情况却各不相同,这类历史缺乏可用于验证的连续数据,并且由于其因果关系往往错综复杂,人们在分析这类历史时,往往容易产生截然不同的解释。由此产生了如何正确解读金融历史的问题。 结合1999年美国《银行改革法案》出台的历史背景,周小川指出,《银行改革法案》是对1934年出台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否定,当时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被认为是“误读了美国大萧条的历史(Misreadingthe Lessons of the Great Depressio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兹合著的《美国货币史》一书中,专门探讨了大萧条产生的背景、因果和逻辑的关系,明确提出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对大萧条教训的误读,是对错误疾病的错误药方;而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是这一观点的后续者。 针对正确解读金融历史事件涉及的方法论,周小川进一步指出,每个人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都可能会带有自身的偏好,特别是对于研究人员而言,其惯有的研究思路和所归属的学派,都可能会影响分析和解释问题的方法和角度,从而干扰其形成正确的“诊断”。此外,在金融历史事件中是否亲历其境,甚至亲自参与政策的制定和危机的解救,并非是正确分析和解读历史的充分条件,学术的探讨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验证,有时还需要时间加以考验。尽管周小川并未具体评判哪些事件是误读了金融历史或者出现了解释错误,但他强调,并非诺贝尔奖得主的观点就一定完全正确,有些观点在得奖者之间也是相左的,也需要历史的验证。 通过对日本产业政策变革和亚洲金融风波起因的分析,周小川对如何更好地吸取金融历史事件的启示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加强学术上的讨论,对于某些问题的研究不能完全取决于主管部门的评判和意见;第二,要加强对不同流派的经济理论的深剖和推敲;第三,尽量避免过于个人色彩的倾向,力求客观,避免带着有色眼镜去分析问题。结合中国银行业变革的历史,周小川指出,对中国银行业变革历史的回顾,涉及到对历史经验的总结。过去外国人犯过错误,可能中国也出现过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出现过哪些问题?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不是找准了原因?……相信客观正确地总结历史经验,将会使我们对中国银行业的变革以及未来的发展有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更好的方法论。 据悉,中国经济50人论坛是一个独立的学术组织,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综合经营20年---中国银行业变革二十年回顾"。中国经济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成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吴晓灵主持了本次论坛。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