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投机客撤离 新一轮茶叶竞争开拔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7日 20:49 华夏时报
本报特约记者 田小麦 云南、北京报道 资本永远唯利是图。从普洱茶炒作中卷走数百亿资金的投机者已经撤离,产业的发展还得继续,已经拉开了产业架式的普洱茶显然不会就此平静。 10月6日,由马来西亚海鸥集团与KSC公司共同创立全球首个“普洱茶大马仓基金”,马来西亚的资本也开始觉察到这个产业还有很大的利润空间。 大马仓动向 在刚刚闭幕的“云南省第二届普洱茶国际研讨会”上,海鸥集团副总裁陈景岗对记者说:“马来西亚气候环境特殊,把普洱茶存放在这里,茶叶陈化快、品质优秀,茶味自然真醇,韵足气厚。等到时机成熟、价值提升,再出口至原产地或其它市场。长此以往,马来西亚将成为国际普洱茶集散中心和云南普洱茶的第二故乡。” 据了解,2005年,马来西亚从云南进口了1000吨以上的普洱茶;2006年的进口量达到2000吨以上,这些普洱茶仅有很少部分流入了本地华人的消费市场,更多的则进入了一座又一座的茶仓,等待时间的陈化。 陈景岗说:“我们设定了大马仓的概念。只要有房子,就可以按照要求存放普洱茶,那么当地的家家户户都有可能成为收藏普洱茶的大马仓。我们的目的是要投资而非投机,设立相应的收茶标准后,也能稳定普洱茶的价格。” 据介绍,大马仓基金规模为1亿元人民币,允许50名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在3年内进行投资,最低投资额为20万元人民币。 据云南省茶叶协会负责人介绍,云南普洱茶龙头企业也已注意到了马来西亚普洱茶市场的动向,不少企业表示,要积极支持大马仓的建设,加强双方的深入合作。 小企业的机会 当资本的泡沫散去,消费者的投票有了决定意义。一大批成熟稳定的普洱茶爱好者,为这个产业崩盘设置了底线,不至于像当年荷兰郁金香热一样导致全行业倾覆。 喝茶是一种个人体验,很难像可口可乐那样成为大众口味的饮料。在普洱茶的产业竞争中,究竟是中小企业成为最活跃的因素,还是几家大企业来唱主角? 云南省茶叶协会会长邹家驹告诉记者:“普洱茶是晒青茶,大规模生产可能无法保证茶叶的晒青工艺,而小企业则基本能保证这一点。” 业内人士认为,恶炒之后的大品牌面临着很大的信任危机,对普洱茶中小企业来说,这一轮的市场低迷,意味着机会的存在。 新平龙泉茶厂的厂长张晓聪是个茶叶狂人。这个年销售额仅600万的中小型规模的茶厂推出的“磨盘山”牌茶砖屡屡在各种含金量高的评比中获奖。“有时,我们将参评样品送去后人就走了,也不抱什么希望。后来就有通知来说我们获奖了。” 龙泉茶厂2000年建成,2006年成为云南首批通过QS认证的36家茶厂之一。张晓聪说,用心做好产品,设定合理价格、赚取合理利润,我们走的是做企业的常规道路。 类似于龙泉茶厂的努力,在消费者中已赢有信誉。云南当地的一位女老板柳婕说,他们公司订购纪念茶饼不会去找大品牌,而会找一家质量有保证的小茶厂。柳婕认为,如果中小茶厂在优质的有机茶和手工饼的制作上下工夫,是很有吸引力的。 质量分界线 据了解,中小茶厂目前首先面临的是质量安全上的挑战。目前全省4000多家茶厂,只有154家通过QS认证。云南茶叶界专家苏芳华告诉记者,目前云南的普洱茶企业只有少许刚开始在QS标准的试行中。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理事、云南省茶业协会副会长曾云荣分析,实行市场准入后,生产不规范、产品质量不过关的企业将在市场竞争机制中被自然淘汰。QS认证将提高进入市场的门槛,也会增加消费者的信心。 中国茶叶协会云南分会说,这支由马来西亚基金管理公司与马来西亚茶商合作设立的普洱茶基金,正式加入国际资本市场,将对普洱茶国际化的发展及质量体系的保证起到积极的作用。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