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淘金多晶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 02:48 第一财经日报
目前每公斤多晶硅的生产成本约为41美元,现货价格则高达330美元 颜剑 “只要生产出产品,那他们躺着就可以数钱。”恒州博智太阳能研究中心分析师张东昨日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他们”指国内多晶硅生产者。得益于近年来太阳能产业的异军突起,作为其上游产业的多晶硅生产也迅速勃兴。张东此说虽有些夸张,却不失为当下该产业的一个生动概括。 暴利!暴利! “1000克多晶硅生产成本才41美元左右,而现货价目前是330美元。谁会不想去做这样的生意?”张东说,供货期限为3~5年及以上的长期订货价,也已经在90美元以上。 联合证券对1000吨级硅料厂硅料价格的敏感性分析显示,当硅料价格为每公斤300美元时,投资者的资产收益率高达136.53%,净资产收益率将达409.59%;当价格为200美元时,两项财务指标分别为81.28%和243.84%。 这一切都归功于世界及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的极速发展。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上月发布的《2007中国光伏发展报告》显示,1990年,全球太阳能电池产量仅为46.2MWp,而到2006年,全球产量达到了2500MWp。最近5年,年均增长率达43%。 而去年中国太阳能电池的产量达369.5MWp,紧随日本和德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三大光伏电池生产国。无锡尚德、Motech(台湾)、南京中电三家公司分别位居2006年世界太阳电池生产厂商第四、第七及第十二位。 有关机构预计,到2010年,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将达14GW,到2010年将达200GW。 自光伏技术发展至今,晶体硅光伏电池始终是商品化光伏电池的主流,国际市场上98%以上的光伏电池是利用高纯多晶体硅制备的。因而,作为光伏电池生产最基本材料——高纯多晶体硅的制造业也就成为光伏产业链上最重要的环节。 然而,目前高纯多晶体硅的成熟生产工艺--改良西门子法,主要被掌握在如美国SGS、Hemlock、Asimi、德国Wacker等七八家公司手中。这些公司出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一直没有大规模地进行扩产。 据统计,2005年,全球高纯多晶体硅的产量达到32000吨左右,其中26000吨用于电子工业,可供光伏产业使用的硅料约为10500~11000吨(电子工业用硅废料也可用作光伏产业,目前全球每年电子工业硅废料约为6000吨)。 然而,2005年全球光伏产业对多晶硅料需求约为15000吨。有关机构预计,到2010年,需求总量将达到45000~50000吨。 巨大的需求缺口,导致硅料现货交易价格飙升。2006年下半年,多晶硅料现货价格每公斤升至300~330美元以上。而将多晶硅料切割成6英寸硅片之后的价格已经达到9美元以上。某太阳电池从业人士表示,该价格已经达到所能承受的最高价格。 即便如此,庞大的供需缺口仍然无法弥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预计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将会进入缺料的高峰期。即使是9美元一块的硅片也许都买不到。在这种情况下,众多处于太阳能电池中下游的电池片、组件、系统等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 有机构研究显示,全球主流光伏企业平均开工率已由2005年的70%~75%下降到2006年的60%左右。新进入该行业的无硅料企业开工率甚至低至20%~30%。 “如果不是由于多晶硅料的限制,中国现有的太阳电池产能就能满足全球。”一位光伏产业专家对记者表示。据统计,到2006年底,中国太阳电池的生产企业已有39家,总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6GW。 投资狂潮 按照《2007中国光伏发展报告》,中国多晶体硅计划产能已达63560吨/年,一期产能合计18760吨/年。 就在该报告发布之后不久,南京大陆产业投资集团宣布在内蒙古托克托工业园开工建设18000吨的多晶硅项目,计划总投资180亿元。一期工程为年产2500吨,概算投资26亿元。 而在报告发布之前的8月,内蒙古神舟硅业年产1500吨多晶硅项目开工;7月,江西LDK赛维宣布投资100亿元,建设15000吨多晶体硅项目。6月,江苏大全集团宣布在万州建设6000吨级多晶体硅项目;5月,通威集团投资50亿元在四川乐山建年产1万吨多晶硅项目…… 此外,全国各地多项年产5000吨以上的多晶硅项目,正在规划和筹备之中。 就在本月初,胡润百富榜与福布斯百富榜两榜中排名第六的富豪彭小峰的出现,更是给人以强烈刺激。在前者的榜单中,他拥有400亿元的身家。 在这背后,2006年,中国多晶体硅的年生产能力为400吨,实际生产能力仅为300吨。而2006年我国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为4500吨左右,其中光伏产业需求即达3300吨。 “当前‘一窝蜂’投资多晶硅项目的风潮是与当前的行业现状密不可分的。”浙江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首席财务官白晓舒对记者表示。该公司于2006年8月在伦敦证交所上市,成为继无锡尚德之后第二家在海外上市的太阳能企业。 “未来5~10年,我们相信对硅料的抢购状况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张东对该行业给予了极其乐观的估计。按照其研究中心的预计,到2008年,新投资的项目将有7500吨左右产能得以实现;到2009年,约有1.6万吨;到2010年,约有2.1万吨。 而《2007中国光伏发展报告》预计,如果这些项目能如期建成,到2008年将形成约1.8万吨的年生产能力。 “出口”隐忧 “技术和进入该领域的时间非常关键。”白晓舒对记者表示,如果采用的技术缺乏竞争力,或现在才开始准备进入该领域(投产时间约在2009年),那么将会对竞争力和利润空间产生相当的影响。” 他还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对于那些新进入者,必须要考虑到“出口”的问题。在投产之前,是否建立了销售渠道或者握有订单在手非常关键。“很多人投资这个领域的初衷是冲着现货价而来。”他表示。 同样的观点也在张东那里得到印证。“考量一个项目是否‘真实’,需要注意到其项目在论证时,是否有订单在手。”张东认为。 “当前中国多晶硅的大规模开花,本质上是资本驱动型。”张东说,“这与国外多晶硅巨头的生产与扩张有着明显的区别。”垄断全球硅料市场的七八家巨头均为化工巨头,或者有着非常明显的化工背景。 而国内许多宣布进入多晶硅项目的企业却缺乏这种经验。同时多晶硅精密度要求非常高,生产过程中又有大量易燃易爆气体存在,如果回收工艺不成熟,三氯氢硅、四氯化硅、氯化氢、氯气等有害物质极有可能外溢,存在重大的安全和环境隐患。 业内专家也表示,目前有许多企业的多晶硅项目在技术上并不过关,大规模生产面临极大风险,尤其是如果副产品回收处理跟不上,将对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带来极大隐患。 与张东他们对多晶硅需求判断不同的是,《2007中国光伏发展报告》认为,在国内硅料一些项目如期投产之后,2008年将可能有效缓解我国多晶体硅原材料的紧缺状况。 南京中电副总裁赵建华前不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亦认为,2008~2009年,我国的硅料供应紧张局面将得到缓解。 并且,国外硅料生产巨头的扩产计划亦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仅以Wacker公司为例,该公司于今年6月表示,将在原扩建计划之上再新建7000吨多晶硅项目。建成后,该公司多晶硅产能将达到21500吨,其现有产能仅为6500吨。 联合证券的研究显示,预计到2010年,8家主流厂商产能将达到7.8万吨,其中供给光伏产业的约为4.7万吨。 因而,业内人士认为,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不事先考虑销售的问题,盲目上马将面临较大风险。 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订阅电话: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广州) 各地邮局订阅电话:11185 邮发代号:3-21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