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市化: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8日 03:04 金融时报
王晓欣 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一方面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当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大城市中心区有向近郊区、远郊区扩散趋势,呈现出由高度集中向适度分散的变化,城市活动由核心区不断向外围蔓延,转变为组团式发展;另一方面,城市发展由单体发展,独立为先,向群体、多样化发展模式转变。目前,我国已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等三大城市圈为主体的全国多元化、多层次的城市空间布局,出现了一批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带)。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现象,一是不少城市加速扩张生长的模式选择,依然延续着征地扩张的模式,没有跳出"摊大饼"的怪圈,造成居住用地越来越紧张。二是虚假的城市化。目前,我国仍然有不少地方的城市化实际上是农村人口的城市化,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依靠行政途径增加城镇户口居民,或撤乡建镇增加城镇人口,忽略了城市化质量的提高。三是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高耗。由于大城市管理能力明显滞后,曾在西方国家出现的"大城市病",目前开始集中显现,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水资源危机等"病灶",影响着中国城市化健康发展。四是城市生活新贫民化现象不断出现。目前,突出的城市贫困人群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在城市有立足之基的常住居民中的相对低收入者;一类是在城市毫无立足之基的外来打工人群。 目前,中国有660多个城市,城市化比例只有41%左右,可以说,城市化是21世纪中国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中国可持续城市化、现代化主要面临的问题:首先,经济高速增长凸显城市化可持续困局。城市形态演化剧烈,空间聚集与扩散并存,水平扩展与垂直扩展并存;城市建设失控,生态压力巨大,城市环境品质下降;许多城市在大规模旧城改造中,历史风貌和传统肌理遭到破坏;城市识别感不强,城市形象"千城一面"。二是城市化加速带来"空间缺失"难题。中国高速城市化,正发生着从乡村空间到城市空间的大转换,即"空间再造",以及具有市场化和消费化特质的城市空间的不断扩张。三是盲目规划造成城市特色危机。盲目拔高城市定位、盲目提倡多组团的城市空间布局、盲目进行旧城成片改造、盲目迎合小汽车交通需求、盲目进行功能分区、盲目体现第一责任人权威,出现了"一届政府一张规划"的现象。可以说,"六个盲目"已严重影响中国城市化建设。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朱铁臻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元的城市化道路。要根据各地区的现有条件,宜大则大,宜小则小,遵循城市化发展规律。 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途径有几个主要方式,即财政投融资模式、银行贷款、利用外资和民营资本、其他融资等。土地相关收入是地方政府城市化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土地相关收入所占比例上升较快,财政投融资在市政建设中虽然有稳定的比例,但是考虑到税收体制对地方政府财政能力的制约,以及市场化和财政体制改革的外部因素,该模式难以在未来担当城市化投融资的主角。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已成为市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使得银行体系与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更加复杂的关联和风险因素。 从短期发展看,目前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系较为混乱,易造成信用结构和地方政府行为的扭曲。地方政府具有强烈的融资冲动,在缺乏体制内和市场融资手段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在过度压力下很可能产生扭曲性行为,如对土地的低效率开发和滥用,这不仅影响地方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构成了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长期信贷支持,并适当控制短期的商业性资金过度进入城市建设领域。 从中长期发展看,城市建设投融资体系中的制度和规则缺失,会引起财政和金融体系的隐性风险,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应积极推进以证券化和金融产品的创新。反之,如果城建投融资体系得不到根本变革,将对中国经济在三方面产生深远的负面效果,即金融结构的非均衡、宏观经济的短期化、城市化的不足。资本市场、银行体系的不完善,使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可持续性的长期信用资金来源,商业银行必然面临资金来源短期化与资金运用长期化的趋势。在资金短期化、行为短期化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强烈的短期化特征。因此,要从体制制度上促使地方政府行为的理性化,推出真正的市政债券,开辟市政债券市场。 城市化像个"加油站",可以为工商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中国的城市化将对中国自身乃至世界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城市化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