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企业走出去:增势强劲争进主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06日 17:04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正越来越多地显示着力量。 9月14日,商务部、统计局和外汇局首次联合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累计净额达906.3亿美元,有5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共在全球172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近万家。 2002年至2006年5年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增势强劲,年均增速高达60%。 中国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副司长陈林表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势强劲。 “走出去首先是产品走出去;其次是营销网络走出去;第三是品牌走出去;最后是整个民族工艺走出去。”奥康集团媒体负责人韦开孟对本报记者说。奥康已在日本、美国、俄罗斯、意大利、西班牙建立了五大销售中心,并在米兰设立了鞋样设计中心。 在9月8日举行的“2007年国际投资论坛”上,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人民银行高度重视金融对“走出去”支持不足等问题,今后将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政策支持成果显著 随着经济的发展,党中央不断对“走出去”给予指导。 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要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鼓励国有企业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提高国际竞争力”;“确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到国外设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实质性的政策支持,始自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报告。报告中出现了“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字眼,第一次将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到如此高度。 此后,国家发改委、商务部、财政部、外汇管理局等逐步启动了政策调整的步伐。 2004年11月12日,国家发改委与中国进出口银行联合发出通知,对“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给予信贷支持。根据此文件,中国进出口银行在每年信贷计划中,专门安排一定规模的境外投资专项贷款,用于支持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重点项目,并享受出口信贷优惠利率。 获得国家开发银行“走出去”信贷支持的,不仅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国五矿、中冶集团这些资源性行业,也可以看到华为、清华同方、TCL等IT和家电类企业。一些特殊项目,甚至可在获得商业银行贷款支持的同时向财政部申请贴息。 好政策催生好结果。截至2004年9月底,中央企业控股的境内上市公司168家,股本总额占全部境内上市公司的33.8%;在香港上市的53家公司流通股股本占香港流通股的18.1%。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透露,2005年上半年,中央企业纷纷“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在能源资源领域,一批实力强、规模大的中央企业拿到了十余个大宗海外能源资源合同。 中石化新签了厄瓜多尔、伊朗、尼日利亚3个境外油气资源合同。中石油新签境外合同7个,海外投资业务进入国家增加到23个。中海油完成了尼日利亚油气田项目的收购。 五矿与智利国家铜业公司联合开发智利铜资源,获得智利对中国15年内约85万吨电解铜的供应。 2006年中央企业“走出去”,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2778.1亿元,同比增长40%。 尚处于起步阶段 2006年,中国吸收的非金融类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就为630.2亿美元。“引进来”与“走出去”明显处于发展不均衡的状态。 商务部部长助理陈健6月1日在2007年中外企业集团国际年会上作主旨演讲时说,由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起步较晚,缺少经验,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就曾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境外投资的规模会增大,但不会达到高潮。因为“走出去”是个渐进的过程,无论是“十五”,还是“十一五”,中国企业“走出去”都还是处于起步阶段。 全国工商联经贸发展处处长赵征然表示,虽然民营企业走出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一些企业开始“抱团”走出去,国家也投资支持建立京外经贸合作区,但盲目地分散走出去依然占主要地位,民营企业走出去依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山东金王集团总经理助理武新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支持上述说法,他说:“企业走出去应倡导联合行动、联手出击。单个企业势单力薄,可以联合上下游企业出击,即‘扎堆式出击’。这样企业可以相互照应,势力大,影响也大,而且可以有效避免相互倾轧、内耗竞争。” 另外,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但要去迎合国际的市场,重要的是要让中国的产品去引领国际潮流。”韦开孟说。 “现在中国的产品还是很难走进国外的主流社会,走出去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领域比较成功的、中国第一个开建的境外经贸合作区的投资方康奈集团总裁郑秀康也表示。 即使在中国企业走出去比较成功的非洲能源领域,“在非洲苏丹以外的利比亚等国家,中国的石油开采还只是非常小的一个股东”。国家开发银行政策研究室吴志峰博士说,2006年壳牌在非洲的石油生产相当于中石油的20倍,2007年中国在非洲的石油投资额仅仅是世界投资非洲额的五十分之一。 此外,在经营方面,中国走出去的企业也要向国际企业学习。“在国际企业围猎中国精英,实现其中国本土化战略的同时,中国企业同样瞄准海外高端人才,如海尔在美国设计、制造、销售‘三位一体’的本土化策略使其成为世界性本土品牌,奥康也是一样。奥康实行海外本土化扩张,聘用‘老外’打工,使中国企业‘走出去’。”韦开孟对记者说。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