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统计局总经济师:速度不是中国经济主要问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29日 09:27 21世纪经济报道
香港报道 本报记者 谭璐 中国宏观经济预警信号今年首次亮了“黄灯”。 9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报告显示,受到7月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指数等关键经济指标持续升温影响,中国经济在今年8月份步入偏热区域(红灯为过热、黄灯为偏热、绿灯为稳定)。 统计显示,今年8月份,在预警指数的10项构成指标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工业生产指数”、“工业企业利润”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四项关键经济指标处于“黄灯区”;而“财政收入”则连续四个月处于“红灯区”。 在CPI领跑宏观经济指标的背景下,日前由香港电台普通话台主办的"资本浪潮中的中国"论坛上,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成了焦点人物,话题始终离不开CPI。 姚景源在接受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第四季度CPI会呈现回落状态,“之前预测全年的CPI数据是4%左右,现在看应该会超过4%,但是不会超出很多”。 CPI大幅上扬的可能性不大 记者:导致这一轮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姚景源:今年1月份中国的CPI持续上涨引起了很多人的高度关注。结构性分析显示,8月份6.5%的上涨率当中,有5.9%是由食品价格引起的,5.9%在6.5%中的比重占了90.8%。而且食品价格上涨当中,又以肉类和禽蛋为主。 记者: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导致整体CPI价格上涨的趋势,有没有继续发展的可能? 姚景源: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中央政府加大了对生猪的养殖扶持力度,对农民和产业化养殖厂,养一头母猪政府给50元补助,然后再买60元保险。保险费是财政开支,国家规定的一些防疫费用也由国家负担。对一年出产65万头以上的生猪生产大县,中央财政补贴1000万人民币。在这种调控力度之下,生猪的存栏量在增多,内地的猪肉价格已经出现略微回落趋势。 现在CPI继续大幅度上扬不可能,但是一下子降下来也不可能。因为肉类供应有一个生产周期,如果工业品缺乏,可以加班加点,尽快增加产量。但是生猪供应周期不是能够人为控制的。 经济学上有一条规律叫做推广理论,本期产量如果少的话会决定价格上涨,上涨价格就会作为一个市场信号传导到生产者那里,于是下一期产量就会增加,所以市场调节的作用也非常重要。 现在解决中国的生猪问题有两个力量,一是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积极地扶持生猪生产,二是市场在有力地调节供给力。中国解决生猪生产能力完全没有问题,生猪出栏数在逐月上升,所以我现在担心的是明年这个时候,猪多了该怎么办。 经济主要是质量问题 记者:8月CPI已经达到6.5%,预计全年的高位会在哪里? 姚景源:今年1-8月份的CPI总体是3.9%,到第四季度CPI会呈现回落状态。我之前预测全年的CPI数据是4%左右,现在看应该会超过4%,但是不会超出很多。 以前说3%是CPI的警戒线,今年1-8月份已经突破了3.9%。我认为要联系起来看问题,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确定,物价上涨不超过3%,GDP大概是8%。GDP在上半年是11.5%,比当时的预测超出了3.5个百分点,但是CPI在1-8月份是3.9%,只超出了0.9个百分点。而且,CPI和失业率是成反比的,去年开始CPI走高,但是失业率就相对比较低,所以维持一定的CPI高度是合适的。 记者:那么现在的经济增速是不是过快? 姚景源:其实年初预期GDP为8%的时候,我个人的判断今年会超过10%。但是将目标定在8%,是要给中国的整体经济一个信号,我们的经济主要不是速度问题,是质量问题。而且现在有这样一个现象,如果中央定下的目标是10%,到了省里就会定下来12%,到了市里就变成13%-14%,到了县里就变成15%-16%。我也在地方工作过,这种情况是存在的。所以中央在年初的时候将GDP增速定为8%,就是给大家一个预期性的信号。其实按照全面小康的目标,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只要保持在7%以上,就可以达到目标了。 记者:CPI的上涨也许传导到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对于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有影响吗? 姚景源:影响不大。中国商品的强劲出口主要取决于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中国的进出口从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8年累计逆差有400多亿美元。1998年之后转为顺差的原因主要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技术进步加快,以及外贸体制的改革,使整个对外贸易充满活力,出口需求增大。所以CPI的小幅变化对于整体出口没有特别大的影响。 相关报道: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