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公交吸引力如何提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8日 16:13 解放日报
专家提出:必须从方便性、舒适性入手,增加“魅力指数” 新近公布的《上海市2007—2009年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上海将实施公共交通优先的战略目标。但目前,公共交通还未对上海市民构成应有的吸引力。 昨天召开的“提高上海公共交通吸引力”专题座谈会上,一些交通专家提出,上海必须从提高公共交通的方便性、舒适性入手,增加其“魅力指数”。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所规划研究所在昨天公布的一份研究成果中,还对症下药,给出了数剂“挖潜”良方。 公交线网融入轨道交通 现状:如今,上海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网的功能存在重合现象。据调查,上海近470条公交市区线路中,67%以上长度超过12公里。而公交线路的合理长度一般不宜超过12公里,否则由于路况等原因,会引起运营效率降低;上海中心城区内,市区公交线路平均站距为700-800米,大部分是大站间距线路,相当一部分公交市区线路的站距为1公里左右,接近于轨道交通的平均站距。 建议:归并与轨道交通网络功能基本重叠的公交骨干线路;市区线路缩短站距、加密班次,实现与轨道交通功能分离;围绕轨道交通枢纽,增设区域短驳线路,这些公交线路长度一般不宜超过6公里,使居住在郊区轨道交通枢纽沿线居民能便捷地换乘上轨道交通。 换乘枢纽“人车分离” 现状:上海大部分公交枢纽是人车混行,如莘庄南广场枢纽站,出地铁站的客流及换乘客流必须穿越公交站台,与进出站的公交车辆、出租车辆之间发生交织,既不安全,又影响枢纽交通组织。大部分公交枢纽换乘轨道交通的步行时间在3分钟以上,换乘距离超过200米。 建议:按照“人车分离”的标准设计公交枢纽站。上海规划建设的轨道交通枢纽中,公交车与轨道交通的换乘步行时间应尽量控制在1分钟以内,最好不要超过2分钟。此外,还要遵循“车流易达”标准,避免公交车辆进入公交枢纽站时,采用迂回路径。 发展郊区多样性公交 现状:当前,上海郊区居民的公交出行比重仅为11%,大大低于中心城33%的水平,但助动车等个体机动方式比重增长较快。远郊地区缺乏与中心城的快速公交联系,就地出行比例较高。 建议:规划建设连接市区与郊区的复合交通走廊,利用条件较好的高等级公路,增辟快速公交线。加强郊区内部公交网络建设,实现“村村通公交”的目标。 公共交通达到“1-2-3”水平 现状:公交吸引力表现为每天人均乘坐至少1次公共交通。东京交通圈这一指标为1.3次,首尔为1.2次,新加坡为1.2次,香港达到了1.6次。上海目前每天人均乘坐公共交通次数为0.7次,公共交通还未对市民构成应有的吸引力。 建议:通过凸现政府强力主导、市场规范运作的上海模式,使公共交通主体的吸引力、主导力、集约性达到“1-2-3”水平,即每天人均乘坐至少“1次”公共交通,至少“1/2”的居民在利用交通工具出行时选择公共交通,公共交通运输任务至少“1/3”由轨道交通承担。此外,大力提高公共交通的便捷性,使全市平均公交出行控制在1小时以内,居民采用公交出行的交通费用占平均工资的5%以下。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