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央行加息意在稳定通胀预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5日 02:24 金融时报

  记者 宋焱

  8月份金融数据相继出炉之后,央行再次作出了积极应对。9月14日,央行宣布再次加息,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同时上调0.27个百分点。在短短不到半个月时间内,央行已经连续动用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发行央票和加息三大货币政策工具,这意味着面对依然过热的中国经济,面对不断升温的通胀预期,面对不断加剧的调控压力,央行依然保持积极应对。

  “近期以来,通胀压力的不断加剧是宏观调控必须正视的一个问题,如何稳定通胀预期成为调控的重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指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8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6.5%,超过1996年6%的水平,创下11年来新高。而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在核心价格的推动下,9月份数据仍会继续走高,而且由于翘尾效应,影响可能会持续到明年,因此央行通过进一步加息来降低全社会的通胀预期,以此可以有助于抑制通胀扩散到非食品领域。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也认为,央行此次加息属于意料之中。他认为,尽管此前央行已经于年内四次加息,但是相比物价上涨的速度,幅度依然过小。并且,从前几个月看,实际利率不仅依然为负,而且还出现了继续下降的趋势。在经济高速增长之时,维持负利率显然会过度刺激经济上行,增加经济运行风险。因此,通过加息来扭转负利率局面是宏观调控的必要之举。但他同时认为,扭转负利率局面并不意味着加息幅度应该与物价上涨幅度保持一致,而是需要发挥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协同效应。

  随着加息频率的不断上升,其可能引发的风险也引起人们关注。赵锡军指出,当前宏观调控需要密切关注两方面风险:加息的“累加效应”风险,以及美国经济不稳定可能引发的中国对外贸易调整风险。

  从加息的“累加效应”来看,他认为,在数次加息后,一方面,企业的还贷压力在不断加大;另一方面,银行存款的利息支付压力也在加剧,此时必须防范当加息到达某一临界点之后所可能引发的信贷风险,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教训就是一个反证。因此,央行在加息的同时有必要时刻关注市场主体的承受力是否已经接近这一临界点。

  从对外贸易调整风险来看,在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引发流动性突然紧缩的风险之后,包括美联储在内的各国央行相继考虑释放流动性,由加息通道开始走向减息通道,这一方面加剧了央行逆势而动的阻力,另一方面则预示着美国经济可能变得更加不稳定,从而影响到中国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当前

中国经济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日益增强,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远远超过了三分之一。一旦美国经济出现萧条或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关系出现重大调整,都可能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造成很大威胁。

  就下一步宏观调控的手段,分析人士指出,央行调控通胀的决心已经很坚决,除了使用利率手段调控宏观经济外,政府还可能继续出台行政手段,比如限价等。目前政府已经在各地对成品油、水、电、气等出台限价政策,鼓励粮食、生猪的生产等。此外,适当的加快

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也将有助于抑制由于国际粮食价格和
原油价格
上涨等因素引发的输入型的通胀压力。通过多措并举,当前不断升温的通胀预期将有望得到稳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