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领导对审计工作不能当“叶公好龙” (07-9-1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2日 16:43 审计署网站

  曾记得,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走进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对话演播室,透露了审计工作面临的最大阻力和最难的领域。审计长不无感慨:审计面临的最大阻力来自于地方(据《中国信息报》2006年9月26日一版)。其实,这种长期困扰审计工作正常开展,令审计人员“头痛”的“不无感慨”、“最大阻力”、“最难领域”依然如故,不少地方还相当严重。观察之:审计到了地方就“梗阻”和“熄火”的问题还相当普遍和突出。按理讲,审计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揭露和查处问题,是法律赋予审计的权力,是依法行政的必然和必须。实践证明,审计在社会经济领域的监督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欢迎。可是,时下不少地方审计工作不是少作为、不作为,而是难作为、不好为,审计的“经”往往被地方领导的“歪嘴和尚”给念歪了,由此审计被迫无奈走了“调”,变了“味”。有的地方领导左右着审计,审计揭露和查处问题因此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看似在审计,实是在“作秀”,往往是应付了事,“有个交待”,糊弄舆论和公众;有的地方领导对审计顾忌重重,遮遮掩掩,避重就轻,“前怕狼,后怕虎”,害怕引发“地震”,生怕“感染后遗症”,影响“政绩”;有的地方领导对审计工作不是“一路绿灯”放行,而是“路难行,车难开”,阻力重重;有的地方领导对审计查处“红灯”高悬,设置“故障”,导致“卡壳”、“熄火”。不是吗?审计查出了问题本应严肃处理,当交由有关部门时,领导“发话”、“表态”了:这也“有影响,不便处理”,那也“有副作用,不好公开”;这也“是小问题,不要小题大做”,那也“无关紧要,不要大惊小怪”;这也“是改革中的问题,要顾全大局”,那也“提法不妥,用词不当”;这也“要照顾情面,点到为止”,那也“可作内部处理,不要张扬”;这也“要肯定主流,放水养鱼”,那也“不要求全责备,没茬找茬”。等等,不一而足,见怪不怪。结果,以掩盖代替披露,以鼓励代替批评,以批评代替处罚,以处罚代替刑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几经反复,几经修饰,几经包装,几经把关,几经“斧正”,报告成了总结,决定成了肯定。报告中的“角”给掰了,决定中的“刺”给挑了,“原汁原味”的“汁”给倒了,“味”给调了,剩下的都是些无关紧要、不痛不痒的所谓问题。审计报告这样才给予通过,这样才给予放行。含糊不清的用词,讲者在打“哑谜”,听者“一头雾水”,不明就里,“摸不着头脑”。对此审计人士不仅有意见,而且人民群众有看法。不知真相的人也许会说审计“胆小怕事”,“怪罪”于审计不敢揭露和披露问题。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审计风暴”刮得如此猛烈,“审计清单”“抖露”出来这么多的问题,这就是审计“胆大忘为”,敢于碰硬的最好例证,其震撼力可谓“地动山摇”。那么,为何“上面”审计如此“动静”,到了“下面”就缺少了“声音”?为何上面审计“雷声大”到了下面就“雨点小”?这里虽有审计体制管理问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基层审计遇到的“红灯”多,碰到的“路障”多。地方领导“让你停就得停,放你行才能行”;“让你审就得审,不让你审就甭审”;“审计要看脸色行事,否则‘吃不了兜着走’”。“审计难,处理难”、“审计查问题难,审计揭露和披露问题更难”。这些已成问题的问题,长期困扰着基层审计人员的手脚,长期困扰着审计人员的思维,长期困扰着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这才是地方审计“胆小怕事”的问题关键所在,这才是地方审计“光打雷,不下雨”的“难作为,不作为”的“病根”所在。随着我国法制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审计工作作为法制化、民主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摆到了议事日程。中央领导十分重视审计工作,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要求有关部门积极落实整改。审计长李金华多次强调要把审计揭露和披露作为今后审计工作的重点,全面推进审计披露制。可以说,审计不仅是法制化、民主化的具体体现,也是依法行政,提高执政能力的具体要求。这不是要不要审计的问题,而是个法制观念强不强,对《审计法》认识高不高的问题;这不是“等一等,瞧一瞧”,“东张西望”的“观察”面上“有何动作”,“再行研究”的问题,而是个抓紧贯彻,尽快落实的问题。因此,审计揭露和披露问题关键是地方“婆婆”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对审计多给“绿灯”,少设“路障”;多给“加油”,少给“刹车”。事实上,对问题这也不好揭露,那也不好披露,虽然顾及了一些人、一些单位的“面子”,减少了“得罪”,缩小了“影响”,避免了“震动”,但也会带来“副作用”。有些单位、有些人不领你的情,我行我素,不正视问题;有些单位、有些人明知道自身有问题,但由于披露不详,不“对号入座”;有些单位、有些人“病入膏肓”,但“自我感觉良好”,不肯“配合治疗”。其结果是,问题单位“涛声依旧”,问题个人“我心依旧”,导致审计最后徒劳无功一场空。问题揭露和披露其目的是让人知晓物质的“本来面目”,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关键是要做到“原汁原味”,不加“佐料”,否则就失去意义。审计披露问题,反映了公众对审计的呼声。公开审计结果,不仅是审计的职责所在,更是政府责任所在。只有将审计结果公布于众,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氛围,才能对违纪、违规、违法的腐败行为进行有效地扼制。对于政府来说,公开审计结果,有利于提高政府办事的公信度;对于基层群众而言,可从制度上保障他们的知情权;对于腐败分子来讲,则成了套在头上的“紧箍咒”。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建立审计制度势在必行。事实上,严是爱,松是害。对审计查出的问题不遮掩、不护短;对审计报告不加工、不“润色”;对责任人不手软、不留情,问题就是问题,“对号”到单位,“入座”到个人,让审计报告原原本本给出,一路“绿灯”放行,“原汁原味”披露,使之被“点评”到的对象“如坐针毡”、“如履薄冰”,思想上受到触动,行动上得到推动,从而雷厉风行积极整改。这样,才有利于问题得到解决,才有利于规范经济运行秩序,才有利于扼止腐败现象,才有利于党风廉政建设,才有利于推进法治化进程。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有些地方领导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审计说起来重要,行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当起了“叶公好龙”。地方领导认识不到位,审计揭露和披露受“梗阻”,由此影响和阻碍着审计依法从事,导致审计为宏观经济和党风廉政建设以及为领导提供科学决策服务监督上难于发挥作用。事实上,当务之急是解决审计到了地方就“梗阻”,迫在眉睫是解决审计遇到地方就“熄火”的问题。如果真的要让审计在规范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更好作用的话,那么地方领导对审计工作再也不能口是心非的重视、支持、理解,更不能对审计工作“扮演”“叶公好龙”的“角色”。(作者:江苏省张家港市审计局朱建中)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

审计机关和本网站的观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