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央银行沟通与预期的稳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03日 00:40 金融时报

  <作者>=彭芸

   编者按 央行、公众和金融市场力求通过沟通,在“博弈”中形成一种“多赢”的结局。沟通这一双向要求,受到各国央行的高度关注,重视沟通成了现代央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保证沟通传导机制的顺畅,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强化传导效果,就要求我们对沟通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央行制定明确的沟通策略,并将其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近10多年来,货币政策操作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那番神秘感,逐步转向必要的开放和透明。在这一过程中,沟通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沟通,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信性,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日益受到各国央行的重视。有效的沟通有利于引导市场走向,不仅能稳定市场的长期通货膨胀预期,也能引导市场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朝着央行预期的方向变动。预期的稳定,为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综观各国央行沟通的理论和实践,制定有效的沟通策略,是各国中央银行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重视沟通是现代央行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公众和市场对央行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货币政策关注和反应程度不断提高,希望能更多地了解货币政策决策依据、决策方法和决策过程;而央行则希望通过沟通,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可信性和有效性。因此,央行、公众和金融市场,力求通过沟通,在“博弈”中形成一种“多赢”的结局。沟通这一双向要求,受到各国央行的高度关注,重视沟通成了现代央行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沟通顺应了央行发展的主要趋势

  综观全球,当前中央银行发展存在四个主要趋势: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断增强,更多央行倾向于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趋向于由货币政策委员会集体决策,以及中央银行透明度不断提高。这几个趋势都对央行沟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央行对沟通的重视,不仅反映了央行工作理念、工作方式的转变,同时对央行工作技巧提出了更高要求。央行不仅要注重货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也要注重沟通的艺术性。

  (二)沟通是完善央行问责制的需要

  随着中央银行独立性的不断增强,对央行责任感要求也相应提高。独立性是中央银行维护货币稳定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因此,央行独立性必须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由于中央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其权力亦应受到必要的制约。在这一背景下,问责制应运而生。问责制是一种既能对权力进行规范与制约,又能与独立性良好兼容的制度选择。中央银行针对其政策意图和政策操作与公众进行更为有效的沟通,有利于公众了解中央银行的目标和承诺,有利于公众对中央银行的行为和责任感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有力地保证了央行的独立性。

  (三)沟通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预期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受到高度重视。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能够直接影响的只是短期利率,而对宏观经济具有重要影响的是长期利率、

股票价格、
汇率
等金融资产价格。这些资产价格能否朝着央行希望的方向变动,取决于市场参与者对未来货币政策走势和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期。沟通不仅通过可信性的建立,锁定了市场参与者的长期通货膨胀预期,也通过提高可预见性,有效引导了市场对未来政策利率的预期,两方面的合力,提高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二、沟通策略——提高沟通有效性的保证

  保证沟通传导机制的顺畅,提高沟通的有效性,强化传导效果,这要求我们对沟通进行有效的管理,需要央行制定明确的沟通策略,将其作为货币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体环节主要有:

  (一)明确沟通的长短期目标

  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关键取决于中央银行影响市场预期及经济主体支出决定的能力。货币政策日益成为一门管理预期的艺术,因此,沟通的目标就是要能有效引导、稳定市场预期。央行与市场沟通的目标,长期来看,就是通过引导将市场的长期通货膨胀预期锁定在低且稳定的水平;而从短期来看,往往是为了改变当前的市场预期,让市场能预测到下一次的货币政策决定。央行沟通应保证长短期目标的一致性,从而最终实现物价稳定的目标。

  (二)区分多元化的沟通对象

  中央银行面对着多元化的沟通对象:金融市场,还有公众、媒体和国家权力机构等。不同沟通对象的信息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进一步来讲,由于不同沟通对象在理解意愿和能力上的差异,他们对于同样的信息甚至会做出不同的解读。在沟通的过程中,央行应根据与不同沟通对象沟通目标的不同,采取差异化的沟通策略,提高沟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谨慎筛选沟通信息

  央行重点应该沟通哪些内容?沟通的顺序、详略怎样安排?中央银行沟通的顺序按重要性和详细程度递减的顺序通常是:首先是央行货币政策的目标,如果央行的目标是物价稳定,就应该重点围绕通货膨胀目标进行沟通;紧接着是央行为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策略,应该让公众理解央行对经济变化的反应机制;然后是央行对未来经济的展望,比如对通货膨胀压力的分析以及对未来通货膨胀水平的预测,最后是对政策工具的展望,这是沟通中最有争议的内容之一。因此,这个环节的沟通上央行一般都持比较谨慎的态度,只有少数几家央行,比如新西兰储备银行、瑞典央行和挪威央行,明确发布未来的政策利率路径,而大多数央行往往更愿意谈论未来经济发展态势对货币政策的潜在影响。

  有效规避沟通风险,是选择沟通内容的一条重要原则。央行在引导市场预期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不同方面、不同程度的阻力,正因为如此,有人用“博弈”一词对其进行形象的概括。

  (四)积极拓展整合沟通渠道

  中央银行沟通的渠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书面沟通的资料可以在央行的网站上获得,主要包括:中央银行的声明,通货膨胀报告,会议记录,投票结果,议会听证的内容和货币政策决策者的演讲稿,等等。口头沟通可以理解为:央行官员定期接受媒体的采访,参加全球和区域经济金融论坛的发言,到一些高校的演讲,等等。更广义上的口头沟通还包括媒体对央行的报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央行自身,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沟通,都是经过事先认真斟酌而发布的,能够更准确地传递央行的意图。但是媒体的报道在解读决策者的言论上有时难免出现偏离,如果媒体记者误读了某些信息,那么,通过媒体的扩大效应,带来的危害会难以估量。

  (五)寻求最佳沟通时机

  央行是应该在货币政策会议前沟通,还是货币政策会议后沟通?一种观点认为,政策制定者应在货币政策会议前,至少是在政策利率有可能发生变化前,强化与公众和市场的沟通。但也有观点认为,政策制定者应该在货币政策会议前减少沟通,以免造成市场的不确定性。

美联储、英格兰央行和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会议召开的前几天,相对其他时间来说,沟通极为有限;除了货币政策会议召开的前几天,一般而言,央行在会前要比会后沟通的强度大。

  (六)把握最优沟通频率

  沟通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央行对其的使用并非是越频繁越好。在强调沟通重要性的同时,也必须在实践中注重优化沟通频率。Bernanke(2004)指出,信息发布的数量与透明度并非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因为不相关的信息和沟通不足的信息是“噪音”而不是有效信号。

  中央银行沟通没有唯一的“最优”模式,但中央银行沟通应制定明确的沟通策略。沟通策略的选择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制度背景密切相关。沟通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因国制宜,相互启迪。

  三、央行沟通有待进一步制度化

  各国货币政策出台后,其效果往往与预期存在着一定差距。虽然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如何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信性,甚为关键。货币政策缺乏相应的透明度和可信性,势必对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产生负面影响,难以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在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和可信的过程中,中央银行强化同公众和市场的沟通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我国中央银行,在沟通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一方面,我国央行非常重视加强对经济的分析和研究,不断提高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央行也在此基础上向公众、市场披露相关的信息。中央银行的沟通,不仅取决于央行的沟通意愿和水平,公众的沟通需求和合作也不可或缺。加强沟通的过程,也是加强和普及金融教育的过程,提高公众和市场参与者的经济素养,以利于更好地引导市场行为和预期,提高沟通效率。从更高的要求看,在运用多种沟通渠道进行沟通的同时,应该注重加强沟通的制度化建设。央行应该制定长远的沟通策略和规划,确立信息披露的步骤,逐步推进透明度的提高。

  目前,我国尚处于转型过程中,同时,我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也在加快。在这一大背景下,我国央行在沟通过程中需要面对诸多问题:如何处理好沟通与政策行动的关系,如何权衡沟通的成本和收益,如何把握沟通的重点和限度,如何有效规避沟通风险,如何确立推进透明度的步骤,等等。其中,沟通的制度化建设,是值得关注的首要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本着维护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维护社会发展的长期利益,我国央行应该注重同社会公众、市场和其他部门之间有更好的沟通,这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必然要求。通过强化与市场的沟通,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和可信性,正确引导市场预期,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而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我国央行努力的目标。 (作者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