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方便面涨价联盟的幕后博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4日 01:35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杨仕省 刘翔 北京报道

  这不仅仅是市场调整的信号。

  7月26日,记者在北京朝阳区建国路沃尔玛超市发现,两天前还摆得满满当当的方便面货架已经变得空空如也。“都在这两天卖光了。”在一旁角落里正在清点食品的超市员工解释说。当天,正是多数方便面正式涨价的第一天。

  “沃尔玛也于7月27日接到各方便面厂家涨价的通知。”沃尔玛北京建国路分店总经理樊晓俐告诉记者。

  此前一天,记者在家乐福已经发现,康师傅、今麦郎等方便面均已涨价,平均涨幅达到20%,最高涨幅甚至高达40%。

  媒体早在24日已经报道称,今麦郎、日清、农心等多家方便面知名企业,将从26日起全线调价,康师傅、统一也将在7月底涨价。

  从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传来的消息表明,为了这次集体涨价,方便面企业已经召开过至少三次会议,最终宣布于近期涨价。

  “涨价联盟”的消息甫出,舆论的质疑随之而来,认为其有操纵价格之嫌。与此前的高调不同,遭遇质疑之后,从世界方便面协会到诸多厂家,均对媒体保持谨慎。

  “涨价联盟”的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利益盘算?

  “涨价联盟”形成始末

  数据和事实均说明,在主要原材料——棕榈油和面粉均出现涨价的背景下,本来即是微利的方便面行业已在亏损泥潭里苦挨时日许久。

  据悉,占方便面成本18%的棕榈油,去年均价4200元/吨,今年已经增长到8000元/吨,仅此一项,就使方便面的成本增高11.12%;而占成本3成的面粉价格,也由去年的均价2.04元/公斤,上涨到现在的2.16元/公斤。

  业内的一些分析认为,原材料上涨致使方便面的成本增加13%以上,甚至高达20%。方便面巨头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表示:“今年的原料成本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9.5%。”

  记者调查发现,方便面的利润日益微薄,平均利润仅为2%至3%,最高不过5%。在此情况下,原材料价格上涨更使其雪上加霜。

  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事务局局长孟素荷在解释涨价理由时说:“如果说高价方便面尚存微薄利润,那么对于中低价位产品而言,已是到了‘干多少赔多少’的状态,以生产低价面为主的中国方便面行业,从南到北、从大企业到中小企业,均在失血中。”

  孟素荷表示,从去年年底开始,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曾多次召集众多方便面生产企业协调价格策略,“原因就是自去年以来方便面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

  据了解,由行业协会参与,国内方便面巨头召开了三次内部价格协调会议。“第一次出席会议的企业不多,大家对涨价意见不一致,结果不欢而散。”参加过第一次会议的某企业负责人说。

  作为充分竞争的行业,市场对方便面的价格非常敏感。此前,纵使方便面的生产成本大幅增长,一些产品出现亏损,但也没有一家企业出面调价。 

  但是成本上涨带来的压力已经日益严重,除了涨价,行业几乎没有别的出路。

  根据此前媒体报道,最近一次价格协调会议于7月初召开,在行业协会的撮合下,包括华龙、日清、农心等在内的17家企业,经协商终于达成一致,宣布26日集体提价。

  遮遮掩掩的博弈

  这样的联盟一旦形成,必然面对与社会各界的博弈。

  “这种由行业协会牵头,多个有竞争性的同类企业结成联盟,集体决议影响价格的行为,大有 ‘串谋定价’之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毫不客气地说,这种希望增加利润而联合在一起的厂商联盟,让消费者难以承受。

  一些评论更是认为,此次方便面集体涨价,虽然属于成本导致,但是其行为已经涉嫌“操纵价格”。

  然而,中国食品科技学会面制品专业学会副秘书长杨翠霞反驳称:“成本上涨,企业提价,这是一个正常的市场行为。而协会只是参与,具体的涨价幅度由企业制定。”

  质疑广泛出现之后,多数方便面企业不愿再面对媒体。今麦郎有关人士称:“今麦郎60%的产品属于升级换代,40%的产品单纯属于提价。”另外一些企业则对涨价避而不谈。

  没有参与涨价联盟的统一方便面销售部经理张瑛璇则对记者表示:统一目前上市的产品不会涨价。统一并未参加过以协调价格为目标的协调会,也没有和其他企业签订价格联盟,更没有听说7月26日起统一调价的说法。

  张瑛璇认为,调价属于企业自身战略调整。“企业有选择提价的自由,也有选择不提价的自由。”她说。

  记者多次致电世界方便面协会中国分会事务局局长孟素荷,要么座机没人接,要么手机关机。“又是问涨价的吧?!”接电话的工作人员很不耐烦地说,媒体的报道已经曲解了协会的本意。

  企业对于此时的采访也慎之又慎。7月25日,没有参加“涨价联盟”的五谷道场销售经理梁国亮对记者表示:“涨价联盟已成热议的焦点,我们目前还没有确定是否涨价,需要实地调查再做决定。”

  白明认为,由行业协会牵头,左右企业产品价格,行业协会有越俎代庖之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左右价格,价格应该由市场决定。”白明认为,行业协会的作用只是为企业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

  事实上,与方便面“涨价联盟”的遮遮掩掩不同,包括蒙牛、伊利、光明等在内的14家乳品企业已签署了“乳品企业自律南京宣言”,7月14日即在北京开始正式实施。其最大的用意在于防止恶性竞争、互打价格战,以保证整个行业的利益。

  不过,对于这种联盟,看好的声音并不多。有专家表示,靠行业联盟来解决市场问题的做法,短期内可以保证一些企业或行业的利益,但从长期看,这种价格同盟维持不了多久。

  顺差过大逼商务部出招

  50个境外经合区建设提速

  本报记者 徐芸茜 北京报道

  中国第一个开建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康奈俄罗斯经贸合作区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工。7月25日,该经贸区的主要投资方——康奈集团总裁郑秀康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6户中国企业入驻,预计到明年入区企业将达到20家。

  他还透露,为了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他们将组织一个专家记者团于近期赴俄对经贸合作区进行考察。

  种种迹象显示,迫于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和贸易顺差的飞速发展,政府正在采取系列措施,鼓励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减轻压力。其中,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将成为重要手段。

  根据商务部的安排,从2006年开始,中国将在境外兴建50个经贸合作区,首批8个已经建成或正在兴建。

  7月14日,出席东亚投资论坛的商务部副部长廖晓淇表示,境外经贸合作区将成为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的重要举措。

  “商务部设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意义重大。”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所长张汉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合作区可以促使广大中小企业集群式地‘走出去’,并避免各种贸易壁垒。”

  变身为“世界制造”

  “我们的鞋子在国外一双要卖到60美元。”康奈集团文化中心主任魏炎鑫颇为自豪地对记者说。

  近几年,作为中国鞋的出口大户,康奈的出口额以每年30%的速度快速增长,目前已在美国、意大利、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开出品牌专卖店150多家。

  但是,快速抢占国际市场的中国鞋很快遭遇围追堵截。2006年4月,欧盟对我国部分皮鞋征收4%至5%、为期半年的临时性反倾销税。10月7日,欧盟再次对中国皮鞋产品施行16.5%的反倾销税。

  征收关税后,中国出口的皮鞋每双价格都会上涨超过1美元,多数欧洲经销商都不会承担接近17%的高额关税,这可能使得原本在中国生产的订单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中国的制鞋优势逐步被取代。

  面对日益频繁的贸易摩擦,郑秀康意识到康奈必须转型。2006年初,在获悉商务部对首批8个境外经贸区公开招标的有关政策后,郑秀康立即抓住这个机会,康奈集团最终幸运中标。

  在和另一个合作伙伴——黑龙江东宁吉信集团有限公司的共同努力下,2006年9月,占地面积228万平方米,总投资达20亿元的康奈经贸合作区在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市麦莱奥区正式启动。

  根据国家政策,对于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国家在提供部分固定资产投资补助、贴息贷款及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资助,及为康奈公司提供银行保函和出口信用保险之外,还承诺给予2亿元的政策支持。

  “有了政府在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目前康奈俄罗斯经贸合作区一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郑秀康表示,“我们目前在做的就是把原来出口到俄罗斯的成品,以半成品方式运出去,在当地加工,把‘中国制造’变成‘俄罗斯制造’。”

  鼓励企业“走出去”

  据悉,除康奈经贸合作区之外,海尔在巴基斯坦建了经贸合作区,浙江华立正在泰国建设泰国罗勇经济贸易合作区,江苏四家企业拟联合在柬埔寨建立太湖国际经济合作区……

  据悉,这些境外经贸合作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非洲、南美及东欧等区域,产业则以家电、成衣、制鞋、机械、五金等国内目前较为成熟的产业为主。

  对每一个经商务部批准设立的境外经贸合作区,国家都将给予2亿到3亿元人民币的财政支持和不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中长期贷款。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对外投资的重要举措之一。”张汉亚表示。

  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达到71.3%,成为新兴的对外投资大国。投资行业由初期的贸易航运和餐饮为主,拓展到生产加工、农业合作、资源开发、工程承包和研究开发等众多领域。

  而在这些走出去的企业中,除国有企业之外,来自浙江的民企占了多数。浙江省外经贸厅副厅长夏海伟日前表示,浙江省经政府部门核准的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累计已达2316家。省内广厦集团、华立集团、万向集团、康奈集团、华州矿业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有关部门的推动和引导下,积极开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海外研发、投资建厂、商品零售、矿产资源开发等“走出去”各项业务,取得积极成效。

  商务部合作司政策处处长张幸福日前表示,国家相关部委对于“走出去”的企业,在政策上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经批准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的境内企业,可以获得运保费用、“走出去”人员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境外突发事件处置费用、外派劳务人员直接补助等国家资助。

  局部改革传递全面调控信号

  资源税一揽子政策择机推出

  本报记者 吴丽华 北京报道

  “基本没有影响。”还没等记者把话说完,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就对资源税调整的影响做出了回答。

  根据财政部和国税总局的决定,自8月1日起,调整铅锌矿石、铜矿石和钨矿石产品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这是自1993年12月发布《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以来,我国首次调整铅锌、铜、钨三类金属矿产产品的资源税。

  从调整的幅度来看,钨矿石资源税平均上调1200%,铅锌矿石资源税平均上调410%,铜矿石平均上调330%,如此大的调整幅度,所涉企业却普遍反映影响不大。

  国家此次资源税调整会不会达到预期效果?资源税调整下一步如何进展?

  调整需平稳过渡

  “虽然资源税调整非常必要,但是税率调整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需要平稳过渡。调整的目的是既能反映资源的稀缺性,唤起人们保护资源的意识,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又能保证资源的正常开采。”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说。

  今年以来,业界进行资源税税制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日前也在公开场合表示,资源税改革将在今年下半年实施。

  但是,此次出台的资源税调整方案仍仅限于征税额度的调整,且幅度较小,离拟议中的税制改革还为时尚远,资源税率调整的力度比业界此前预测得要小。

  对此业内观察家分析,此次财政部对资源税调整幅度较小,原因可能在于政府担心资源性产品价格涨幅过快,因此采取了小范围调整的方式,先调几个比较迫切、跟老百姓关系不大的行业。

  对此市场人士提出疑问,为何单单是这三类有色金属资源,究竟会提升多少成本?有分析人士认为,主要是因为上述三类有色金属资源在前期开发程度过深,在一定程度上已影响到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战略安全,所以,希望通过资源税的价格来引导铅锌、铜及钨的矿产开发程度。同时,铅锌、钨、铜等有色资源也是我国的战略资源,希望通过资源税提升成本的方法降低出口,确保战略资源的安全。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税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孙钢认为:“此次有色金属资源税调整只是一种局部调整,目的是想理顺资源收益方面的关系,国家也从资源的开发中获得一定的利益。”

  “成本增加利润肯定要减少,但是不管怎样调税,有矿开采总比进口要好。”驰宏锌锗政监部刘科长说。该公司公布,由于资源税调整公司下半年成本增加504万,以公司总股本3.9亿计算,每股收益约减少0.01元。

  同属有色金属上市公司的云南铜业江西铜业也分别公布数据,因税制改革分别增加成本约3000万和约7125万元,数据公布后两只股票转跌为涨。

  “虽然此次资源税调整幅度很大,几年来有色金属价格有了较大提高,而资源税一直没有调整,所以相关企业还能够承受。”对此孙钢分析。

  后续政策或将出台

  “现在都是局部的改革,为了促进资源的合理开采,下一步可能会出台一揽子改革办法。”孙钢说。

  调整部分资源税适用税额标准也被业界普遍认为是中国加大对高能耗产业调控的一个最新信号。

  中国的资源税是以各种自然资源为征收对象、为了体现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税种。目前中国资源税征税品目包括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等。

  孙钢认为,此次有色金属资源税调整只是资源税调整的一部分,后续改革可能把很多资源纳入通盘考虑,计税依据也从量计税变成从价计税,按照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收税,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开采,落实节能减排制度。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近日透露,今年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为近几年同期最高,高耗能污染行业更是增速发展。对此,中国政府可能在今年下半年调高资源税,以鼓励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在今年4月举行的西部大开发“ 十一五”规划工作会议上,马凯曾指出,中国对于资源税的调整势在必行。

  国泰君安分析师许斌认为,单从这次调整分析,对行业影响不会太大,不过政策的调整更多地向我们传达了管理层在资源价格方面的态度,未来不排除资源价格税率出现继续上调的可能,资源税成本未来也有可能左右行业利润。

  虽然资源税改革的具体措施还在酝酿,但总体的改革思路已经明确。国税总局副局长王力曾透露,未来将适当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建立资源税动态调整机制并加强监管,管理方法也要改进,解决目前在开采中只管开采不管保护的问题。

  在7月24日闭幕的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表示,为完成既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下半年中央财政将加大支持节能减排工作的投入力度。在此基础上,财政部将进一步完善资源环境财税政策,调整污染收费政策,促进“两高一资”产品承担其应承担的社会成本。同时,实施节能降耗以及资源环保方面的财税激励政策措施,并不断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体系,实现节能者、减排者受益,高耗能、高排放者受罚。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