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蛇口社保基金迷局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01日 11:20 南方都市报
一份内部股权转让协议,蛇口社保公司参保者丧失400亿平安保险收益权 一个突如其来的报道,透露市场价值近百亿的股权被18.5亿元人民币贱卖 退休员工质疑社保基金运作,政府调查结果有望近期公布 深圳蛇口工业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块实验田,曾经孕育了包括招商银行、中集集团、招商证券、金蝶软件等一大批国内知名企业,而平安保险更是当年蛇口社保公司办的一个小小的企业内部保险公司。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平安保险公司已经由当年工业区内一个办公场地仅百来平方米、员工人数不到十人的小企业逐渐成长为现在香港、上海两地上市,总市值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金融保险业巨头。 然而,未曾料想的是,早在十多年前,蛇口社保公司的主管单位——蛇口工业区通过一份颇受争议的内部协议,“买走”了蛇口社保公司在平安保险中的大部分股权,余下的由蛇口工业区代管理的部分,也随着招商局在2002年退出平安保险而全数转让。至此,蛇口社保公司作为平安保险的发起人和主要投资方,最终不无遗憾地与这家金融保险巨头擦肩而过。 数年后,随着招商局转让平安保险股权的消息陆续见诸报端,在蛇口工业区内部,针对这份令蛇口社保公司丧失其在平安保险大部分权益的内部协议,不少员工再度提起质疑。而在部分离休员工中,要求重新审计和调查社保基金运作情况的呼声也日益高涨。 据可靠消息,早在去年下半年,深圳市政府已正式成立包括深圳社保局、审计局和南山区政府在内的蛇口补充养老保险问题处理小组,由一位市政府副秘书长牵头调查和处理蛇口社保资金的使用情况。蛇口工业区一位官员透露,有关调查结果可能于近期公布。 不翼而飞的社保资金 廖先生和詹小姐的社保资金不翼而飞,追查发现并非个案。2003年5月招商局董事长在中央台《对话》节目中披露招商局已出售平安保险股权,让蛇口一批离休职工首次获悉平安保险股权去向。他们难以理解,市场价值可能高达百亿的这部分平安保险股权出售价格不到20亿。于是蛇口这一百多名离退休及下岗员工自发组织起来,呼吁政府重新审计及追查社保基金投资情况。 廖先生曾经是深圳蛇口安达公司的一名司机。2003年8月,廖先生辞去工作准备到北京发展,临走前,他到南山社保局查询其社保资金交纳情况,发现自己1992年9月至1995年12月在蛇口安达公司期间的社保情况并没有在账户上反映。也就是说,廖先生3年多的社保资金不翼而飞了。据廖先生称,当时公司每个月都给他们交纳社保资金,一个月几十块钱,3年下来应该有两三千块钱,这笔钱居然没有了踪影。 廖先生随即来到蛇口社保公司查询,工作人员告诉他,他是异地户口,需要暂住证和医疗卡才能查询,而廖先生的医疗卡在离开蛇口的时候已经交还给公司。工作人员于是要求他到原先服务的公司开证明,但原来的公司表示其并没有交社保,拒绝为他开证明,廖先生想查询都没有办法。 廖先生称,其在职期间有医疗卡,看病只需花10%的医药费,按理说应该有交纳社保资金的。而且其同事也有人可以查到社保资金。 随后,他咨询了蛇口工业区法律部人士,得到的结果是廖先生的社保资金肯定是有的,但不少人的社保资金流向不清。廖先生为此多方询问,然而,时至今日,已经过去3年多时间,却始终得不到任何答复。 和廖先生几乎一样,詹小姐1985年至1992年在蛇口的开源服装公司工作,当时公司每个月都为她交纳几十块的社保资金。1992年,詹小姐所在的公司搬离蛇口,她离开了蛇口工业区。由于离开的时候比较匆忙,詹小姐并没有想到自己还交纳了几千块社保资金。 2003年,詹小姐听到原来的同事提到社保资金的事情,才想到打听这笔钱的下落。詹小姐先到蛇口社保公司查询,由于其还保留有公司的工卡和工会证,蛇口社保公司为其做了查询,但发现资料里没有她的名字。工作人员称,詹小姐的资金应该是转到了南山社保局,詹小姐来到南山社保局查询,然而根本就没有她的名字。之后3年里,詹小姐虽多方打探消息,但那笔社保资金仍去向不明,属于她的几千块社保资金好像平空消失了。 更大的疑问来自2003年5月,招商局董事长秦晓在中央台《对话》节目中披露,招商局已将其持有的平安保险股权出让。这是蛇口一批离休职工首次获悉平安保险股权被转让。然而,令王刚和周明(化名)等一批离休员工疑惑的是,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蛇口社保投资的平安保险股权为何被招商局高层变卖,而且这次出让平安保险股权,多数员工几乎完全不知情。更让他们难以理解的是,市场价值可能高达百亿的这部分平安保险股权,招商局方面卖出的最终价格却不到20亿。 由于先前曾多次听说蛇口社保基金屡屡投资失误的消息,蛇口工业区一批老员工担心,作为员工养命钱的补充养老基金很可能已严重亏空。 随后,王刚和周明等一批退休老员工通过多方途径了解到,先前社保公司投资的六家企业中,有四家亏损严重,其中部分投资企业已经出现资不抵债,另两家赚钱的企业平安保险和金蝶软件已被招商局方面变卖。另外,社保基金还存在账目管理混乱和部分资金去向不明等严重问题。此消息经传出后,蛇口一百多名离休及下岗员工开始自发组织起来,多方奔走,呼吁政府相关单位重新审计及追查社保基金投资情况。平安保险曾经作为蛇口社保最成功的投资企业,成为此次被要求调查的主要对象。 告别400亿平安保险股权 就在平安保险业务蒸蒸日上之际,蛇口工业区一纸内部股权转让协议,改变了平安保险的归属,也最终让蛇口数万名职工丧失坐拥富甲一方的机会。令人费解的是,掌控平安保险达十余年的招商局最终也选择抽身而退,将持有的全部平安股权悉数转让。至此,蛇口社保公司彻底告别平安保险。专业人士估计,若这部分股权能保留至今,其市场价值保守估计也将超过400亿。 蛇口社保和平安保险的渊源,来自于蛇口工业区80年代早期搞的社保试点。招商局下属的蛇口工业区作为我国第一个改革开放试验田,早在1981年初,便在全国率先成立社保基金,由当时的蛇口劳动服务公司向工业区内的合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征取一定费用,以用于以后员工的养老及其他医疗工伤保险。标准是每人每月185港币。1985年后,蛇口社会保险公司在参考香港劳动保险经验后,也开始成立运作。 其后,随着蛇口工业区员工逐年增多,社保基金的规模迅速扩大。当时工业区管理层考虑到社保基金的增值需求,决定由蛇口社保公司牵头,与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共同出资3000万人民币及3000万港币成立蛇口平安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前身)。蛇口社保出资人民币及港币各1530万,持有平安保险51%股份,这便是其后成国内金融保险业巨头之一的平安保险公司的发迹之初。 平保的成立,应该说恰逢其时。用当时一句戏言就是,“(平安保险)从一诞生起,就是全国第二大保险公司。”因此,被各方看好已是顺理成章。 平保的两大股东亦是多方提携。据说平保开业第一天起,工商银行就在全系统内部宣布,在为贷款企业提供保险代理业务时,一律只选平保一家。而招商局更将整个蛇口与招商局有关的业务,几乎全部交予平保。其他支援包括人事、行政、财务等方面,招商局都是不遗余力。招商局甚至利用拥有一定深圳市户口额度的便利,为调入的平保人员解决户口问题。 有两大股东荫庇,平安保险发展自然是一路顺风。至90年代初,成立不过三四年的平保已具相当规模,其时甚至有走出深圳、向全国扩张的态势。 然而,就在平安保险业务扩展蒸蒸日上之际,蛇口工业区一纸内部股权转让协议,改变了平安保险以后的归属,同时也最终让蛇口数万名职工丧失坐拥富甲一方的机会。根据这份内部协议,蛇口工业区开始代替蛇口社保持有平安保险的大部分权益。蛇口社保虽然仍持有余下20%的股份,但社保公司丧失掌控平安保险的机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掌控平安保险达十余年之久的招商局最终也是选择抽身而退。至2002年年底,摆脱招商局控制的平安保险已经做大,同时因传出即将上市的消息正而被各界寄予厚望。 但令外界费解的是,就在此时,招商局选择将持有的全部平安股权悉数转让,这其中自然也包括社保公司另20%的权益。至此,蛇口社保公司作为平安保险曾经的发起人和主要出资方,因一些或明或暗的原因,最终彻底告别平安保险。 而有专业人士估计,若这部分股权能保留至今,其市场价值保守估计也将超过400亿(平安保险A+H股总市值今年年初已超过3000亿,招商局和蛇口社保在2002年底持有平安保险14.37%的股权)。 一份备受争议的内部协议 蛇口社保公司和平安保险最终机缘痛失,起因正在于一份日后颇受争议的内部协议。通过多方途径,记者拿到了这份内部协议书。协议签署的时间是1990年8月,签字双方分别是蛇口工业区总经理乔胜利和蛇口社保公司经理景小东。正是针对这份协议,蛇口众多离休员工提出了重重质疑。 协议的大致内容为:从1989年7月1日起,改由蛇口工业区代替蛇口社保作为平安保险的主要投资方,蛇口社保仅保持其中20%的权益,并由蛇口工业区代表其持有。蛇口工业区由此退给蛇口社保股金本息人民币16017205元和港币15731183元。 针对此协议,蛇口众多离休员工提出多方质疑: 一、蛇口工业区并非蛇口社保出资方,其对社保公司仅具行政和人事管理权,工业区在平安保险发展前景日益被看好的情况下,通过内部协议拿走对平保的大部分投资权益,有强买之嫌。 二、根据协议内容,工业区管理委员既是协议的最终裁决方,同时也是协议的签约方,既是运动员,又充当裁判员。因此协议的合法性就值得怀疑。 三、协议内容中有一条规定:本协议不论任何理由而导致在法律上失效,双方保证会履行本协议的条款。难道此协议可以凌驾法律之上,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份“霸王条款”。 对此,据说来自工业区的解释是,工业区当初也有对社保基金投入,因此此次股权转让并不缺合法依据。蛇口工业区党群工作部一位张姓部长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工业区当时也可能有资金投入(对社保基金),但毕竟时间相隔太久,还有待证实。而对于老职工的迫切要求,张部长表示,他也非常理解老职工的心情,但目前此事涉及的资金量太大,需要等有关调查组调查清楚后,才能做出结论。 事实上,在工业区离休员工内部,也有不同看法。曾任工业区总会计师室副主任的陈金水表示,虽然现在看来,这份协议有不合理的地方,但考虑到当时的环境,尤其是当时企业资产所有权概念还不清楚的情况下,评判这份协议还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原蛇口工业区中层干部、目前为社保一事四处奔波的周明(化名)认为,二十多年来,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金由扣除每一个职工工资中的一部分积累起来,按照有关的国家政策和法律,企业内向每一个职工收取和累积的社会保险金的所有权益属于该企业广大职工,是涉及到企业全体职工生老病死这个重大社会问题的养命钱和保障金,企业领导只有对该社会保险金的保值增值的义务,而无权转让。其作为中层干部也是事后才知道,而普通的员工是一点都不清楚。为此,周明认为,应该将社会保险金完整无缺地退还到蛇口工业区职工社会保险基金中去,并重新计算核发所有全体职工的社会保险金。 原蛇口工业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党委副书记,后曾任深圳市检察院检察长的熊秉权就此事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据其证实,蛇口社保公司成立最初的资金来源于职工每个月交纳的社保金,蛇口工业区并没有出资。问及为何蛇口工业区会和蛇口社保公司签订内部协议转让股权,熊秉权表示,当时法律制度不健全,有些东西比较糊涂。本来就政企不分,资金也分不清,不是划得很清楚,职工也是公家养的,感觉反正都是国家养的,没有概念。但是原来也没有想到的是,社保基金会成为一个如此庞大的数字。 蛇口工业区的职工越来越关心这个问题,普通下岗职工谢潇英表示,对于内部协议其是近年才听说,原来一直都蒙在鼓里,希望有关方面能够给个说法,这毕竟牵涉到上万职工的福利。2006年9月26日,蛇口工业区的部分职工发起了签名活动,希望了解当时其所交纳社保金的来龙去脉,谢潇英和其他上百名老员工都签了字,这份名册后来送达了有关方面。 而有关专业人士分析人为,判断这份内部协议的合法性,有两点因素更不容忽视,一是这份协议是否得到工业区董事会授权;二是协议是否得到社保公司理事会同意。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相隔久远,当时的理事成员大多离开蛇口或早已离休,难觅踪迹。 作为签约一方的当事人景小东,有知情员工告知,其多年离开蛇口,现已不知所踪。最后记者经多方途径联系到当时的工业区总经理、签约人之一乔胜利,乔胜利一开始曾表示愿意接受记者的采访,但到了第二天中午,记者再次拨通其电话时,其却以离开蛇口多年为由推脱不见。而后记者辗转让其同事代为联系,但都透露乔胜利仍有顾虑,不愿意接受采访。 一个星期后,记者再次拨通了乔胜利的电话,乔胜利表示,时间已过去太久,当时的情况已不大记得,而当记者追问,当时签订内部协议是不是有上级领导授意,是不是通过了蛇口社保公司管委会同意时,乔胜利均不置可否,乔建议记者去查询当时的会议记录。然而记者在蛇口工业区档案馆要求查询当时的记录,对方以没有工业区领导批示为由婉言拒绝。蛇口工业区一些老员工曾透露,有员工就此事曾向乔胜利质询,乔则表示,转让是没有问题的,但他们(工业区)不应该把它卖了。 招商局“贱卖”平保股份 比较同期其他交易,就在2002年几乎同期,汇丰银行收购平安保险10%的股权,代价是6亿美元。若以此推断,招商局持有平安保险14.37%股权,市场价值应在10亿美元,约相当于74亿人民。同时平安保险即将赴港上市,还有很大的股权溢价空间。但令人费解的是,招商局仅以不到20亿的代价即卖掉了这部分股权。 出人意料的是,掌控平安保险多年的招商局最终也从平安保险脱身而出。2002年底,招商局将持有的平安保险14.73%的全部股权秘密转让给北京源信行和北京宝华两家投资公司,转让价款为18.5亿。 据说,招商局高层对此次交易相当满意。用招商局董事长秦晓的说法即是“见好就收”。 但是,如果比较同期其他交易,情况未必如此乐观。据公开资料,就在2002年几乎同期,汇丰银行收购平安保险10%的股权,代价是6亿美元。若以此推断,招商局持有平安保险14.37%股权,市场价值应在10亿美元,约相当于74亿人民币。而且其实平安保险即将赴港上市,还有很大的股权增值空间。但令人费解的是,招商局仅以不到20亿的代价即卖掉这部分股权。 来自招商局官方的解释是,招商局其时已经不能主导平安保险的发展方向,招商局集团出于整合资产的需要,不得不让出这部分股权。 事实上,招商局从最初发起成立平安保险,到后来中国远洋加入,多年来一直处于平安保险控股股东的地位。据说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民哲早期的人事任免权也一直掌控在招商局手中。 后来,随着平安保险设立职工内部股,以及引进高盛、大摩等国际投行,平安保险股权已成分散之势。到2001年、2002年平保即将上市的前两年,招商局在平安保险中的股权已经稀释到仅剩14.37%,屈居深圳投资管理公司之后为第二大股东。随着招商局在平安保险内话语权趋弱,其最终萌生退意也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 另有一个不便明说的原因是,其时招商局正债台高筑,急需银子救急。作为大型国企,招商局经历了1980年代的非理智扩张,1990年代的盲目投资,到了199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紧缩银根后,整个集团危机开始凸显。到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前夜,整个招商集团的整体有息负债比达到60%多。招商局高层希望通过剥离一些非核心资产,来渡过难关。游离于公司控制之外的平安保险自然处于剥离目标之列。 关于平安保险,一直以来就有诸多故事。尤其是有关平安保险自然人股东,几乎在没有任何先兆的情况下,突然一夜暴富,一直就是未解的谜团。 而据可靠资料显示,此自然人股东控制的北京源信行和北京保华投资正是招商局所持平安保险的收购方。 而该平安保险自然人股东的故事,民间一直流传有两个版本,一是此君其实是香港某大富豪,其通过在大陆成立一系列影子公司这一曲折的方式来投资平安保险,是为了逃避大陆官方的监管;另一个版本是,此自然人股东是国内某高官之子,因为曾帮平安保险香港上市多方出力,而获赠平保股份。 然而,这些传言至今尚未得到证实。 平安保险股权 变化史 1988年,3月,平安保险创办时只有两家股东:工商银行(49%)和招商局集团(51%)。 1992年,股东增为五家,分别是招商局、工行、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深圳市财政局和平安员工合股基金。(平安员工合股基金成立于1989年,1992年改制为职工合股基金公司,1996年更名为新豪时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1993年1月1日,平安在全国范围内定向募集法人股,以6元的招股价扩股49%。股东数目由原有的5家增加到114家。 1993年12月,摩根和高盛各自出资3500万美元溢价入股平安,各持有5.56%股份。 1997年,平安实行股份制改造,中远集团、深圳市财政局、工行、招商局和新豪时为五大发起人。其中,工行与招商局分别持有约15%股权,深圳市财政局则持有约5.2%。高盛和大摩的持股比例也相应同时增到7.63%。 2002年,平安虽未再进行主动增资扩股,但股东之间的股权交易客观上造成了股权的进一步分散。工行、中远集团、招商局先后减持平安股权,平安的十大股东中,除深圳市政府旗下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外,其余几大股东持股比例都不超过10%。 2002年10月,汇丰斥资6亿美元参股平安10%,成为位列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之后的第二大股东。第三大股东为江南实业。(江南实业和新豪时都是平安员工持股机构。) 2004年6月,平安上市后股权摊薄,汇丰斥资12亿港元增持平安股权至9.9%,成为中国平安第一大股东。 2005年5月9日,汇丰从高盛和大摩手中购买9.91%平安股权,从而使持股量跃升至19.9%。 网上公开信息 [关键字]“平安保险上市后的部分股权结构”,找到相关网页约921篇。 以下文字节选地址:http://www.hninsure.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513 刘方和刘振江通过源信行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平安保险,源信行投资有限公司为平安保险第五大股东,持有平安公司3.8亿股股份,这部分股权的市值高达39亿港元。 北京恒丰永业经贸有限公司和北京裕昌隆工贸有限公司分别持有源信行50%股权。 北京恒丰永业和裕昌隆工贸的股东都为自然人刘方和刘振江以及武汉裕升商贸发展有限公司。 刘方分别持有恒丰永业和裕昌隆工贸80%和75%的股权,刘方间接持有平安保险2.95亿股,刘方个人拥有30.4亿港元股票市值。 刘振江分别持有恒丰永业和裕昌隆工贸15%和20%的股权,他也将拥有6.9亿港元市值股票财富。 [关键字]“平安保险+刘方+刘振江”,找到相关网页约2,560篇。 以下文字节选地址:http://forum.runsky.com/bbs/viewthread.php?tid=2174471 刘方,刘振江之女,1979年出生,高中学历。 专题撰文:本报记者 刘斌 戎明迈 深圳摄影报道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