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海外安全预警和应急机制须不断完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1日 09:12 国际商报
中国人曾被认为是“在海外最安全的人群”。可近年来发生的一桩桩中国人海外喋血的场景让人不能不感到这种乐观越来越显得与现实存在着反差。一个必须正视的事实是,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正面临更多的威胁。 中国境外人员与机构面临的安全风险不断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客观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出境人员与机构呈上升趋势。因此,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主观上,中国公民与机构在走出国门的同时,安全防范意识并没有完全跟上。表现在对所在国国情缺乏深入了解,很容易成为当地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的牺牲品;有些企业公司出于传统观念(认为恐怖袭击只针对西方国家利益)及商业成本考虑,安全防范机制薄弱。 既然中国公民的海外安全问题作为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是绕不过去的。因此,加快建立和完善从中央到地方,从企业到个人的境外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理体系是刻不容缓的课题。 国家已建立应急机制事实上,近年来,中国政府对公民在海外的安全问题给予了相当高的重视。这一点,从外交部的相关机构设置就可以看出。前两年,外交部增设了涉外安全事务司,其重要职能之一就是通过外交资源,来保护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与利益。这反映出中国外交工作从“外交为国”到“外交为民”重心的转变,也体现出中国公民的权利自国内向国外的自然延伸。 今年4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表示,针对近来出现的涉及一些中方人员的安全事件,中国有关部门正在对海外安全状况进行评估,以帮助中方企业顺利开展海外经贸合作,保证中方人员安全。他说,要做安全评估需要大量的信息、材料和有关信息的分析和判断。在过去的几年中,中方就有关中国企业在外国开展投资合作方面,加强了安全防范工作,也提醒有关公司要提高和加强防范意识。 据外交部领事司有关官员介绍,中国政府在呼吁公民提高安全意识并提供安全信息的同时,已经建立了一整套针对海外安全意外事件的应急机制。凡是涉及我国公民或法人在海外出现重大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外交部都会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应急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组成应急小组,制定工作计划;确定联络方案,保障信息畅通;开设热线电话,收集各方资讯;协调国内外有关单位共同开展工作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秘书长曾少聪认为,国家应急机制的建立,是政府面对突发事件反应能力增强的一种表现,它代表政府处理突发事件的观念在转变,政府关于安全的危机意识在不断加强。 尽快推出安全预警系统 “9·11”事件以来,在恐怖活动、贩毒、非法移民、海盗等非传统安全领域,中国外交部门越来越频繁地发布相关国家和地区安全形势的警示。记者在外交部官方网站上就发现,其首页位置专门开辟了“领事保护”和“出国特别提醒”栏目。 北京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周永生认为,美国在“9·11”事件后制定并实施的国土安全全国性预警系统具有动态、直观的特点,作为评价世界各大地区和各个国家安全程度的标尺可资借鉴。美国国土安全预警系统把危险等级分为五个等级,五种颜色危险程度的增加依次以绿色、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为标识。 周永生认为,随着中国国力攀升、加入国际反恐同盟和更多地介入国际事务,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系数有所降低,出境公民可能遭遇更多的危险。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尽快推出适合中国人的安全等级预警系统。当然安全等级划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广泛收集各个地区和国家的情况,制定出一个相对精确合理的划分方案。 呼唤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 但政府的作为仅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在海外的中国公民也应加强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涉外安全问题专家李伟认为,要使中国涉外安保工作落到实处,完善相关法律,依法保护境外人员与机构的安全已是势在必行。他说,中国亟需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管理涉外安全事务,适时启动相关境外人员与机构安全保护的立法程序,并在完善中国境外人员与机构安保立法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涉外安全工作机制,力争形成政府、企业与个人相结合,多层次的涉外安全综合保障体系。 李伟说,外交外事部门在行使出国审批、监管以及援助预案等职权和职责时,海外公民的人身安全应该被当成首要因素加以考量。在安全形势严峻的重点区域,中国不仅应该同当地政府建立更加有效的联系与合作,共同商定有关人员安全的应对政策、机制和具体方案,而且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同其他所在地外国组织(包括政府的和非政府的)的合作交流,形成协作联动机制,共同应对可能突发的安全事件。 此外,加强对出国人员的安全教育,并在国际法和所在地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积极寻求自卫的手段和对策,也是未来应对海外安全必不可少的对策措施。 本报记者 陈小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