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科博会对有损环保项目关上大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1日 06:31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程瑞华 作为科博会的重头戏,“国际投资项目洽谈会”吸引了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代表团,接踵而来的是超过40亿美元的投资意向。不过,有损环保的产业项目此次则注定与该笔巨款擦肩而过。因为,本次展会上有损环保的项目都被拒绝参会。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环保问题已受到了组织者的高度重视。 环境保护是中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79年公布试行,1989年正式颁布。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于1984年。199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委员会正式成立。迄今为止,政府已制定了12部环境保护法规、20多部环保条例规定、250项环境标准,在工业和城市污染治理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果,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有所控制。“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是首次把节能降耗与经济增长目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到2010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20%。 环境保护问题之所以被如此重视,是因为粗放型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现代化是一个充满悖论特征的过程。在人类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时候,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难题,尤其是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由于对科学技术运用不当和控制失调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最明显的表现是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引发的生态危机。其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惟效率是从的发展观,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类发展进程中的一种片面化,即只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开发,而忽视了对环境的维持和保护。 在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长,至2004年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但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中国的基本国情严重背离,这样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一方面,十几亿人口是中国的基本国情,要顺利解决巨大的劳动力就业问题,特别是解决数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未来15~20年,中国必须保持超过7%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面临着严峻和紧迫的资源“瓶颈”性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例如2003年,中国的GDP占世界总量的4%,而原油、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消耗量分别占7.4%、31%、30%、27%和40%,显然,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而必须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从根本上说,目前体制上存在的诸多弊端,是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障碍。比如,市场价格不能反映真实成本而造成的水和能源的严重浪费;再比如,投资体制不合理导致了建设规模的盲目扩张;还有,土地征用制度的缺陷,都是导致粗放型经济增长和资源浪费的根源。 要解决好环境问题,在根本上取决于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对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作出调整与变革。要想避免和克服传统发展模式带来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以追求速度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代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保持发展的速度,更要改变发展的模式,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节约型社会。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这两个约束性指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积极探索节能减排的途径和办法。从目前来看,遏制高耗能产业盲目膨胀,是解决好环境问题的头等大事,是事关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大事,必须给予高度重视。 事实上,近来高耗能行业再度抬头的突出矛盾,已经成了宏观调控的剑锋所指。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分析当前经济形势时也指出,要把遏制高耗能产品过快增长,作为当前以至全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各地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以更小的消耗、更少的污染,来获得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