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湖北国投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割除20亿债务巨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0日 09:30 经济参考报

  本报记者 唐卫彬 皮曙初 

  成立25年累积了20多亿元巨额债务,湖北省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经历几死几生的浮沉成为当地有关部门的一个大包袱。2005年底以来,绝地求生的湖北省国投以市场化运作方式,仅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将20.63亿元负债全部化解,并于近日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走出一条国有企业“化债重整”的新路子。

  “市场之手”割除债务巨瘤

  湖北省国投于1981年成立,是湖北省政府直属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截至2005年6月底,湖北省国投债务总额为20.63亿元,资不抵债5.3亿元。债务平均达到10年以上,最长已达17年。在其31家债权单位中,有21家向法院申请诉讼,经法院判决这些债权人全部胜诉,有17家债权人已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并查封了湖北省国投名下的全部资产和股权。

  2005年初,中国

银监会明确指出,在全国56家信托投资公司中,湖北省国投应清理的历史债务存量最大,清理难度最高,清理进度最慢,并发出“最后通牒”:如未按期完成清理工作,将实施处罚高管、吊销《金融机构许可证》直至停牌、摘牌处罚。面对银监会的“最后通牒”,湖北省委、省政府要求湖北省国投按照市场化方式协商处置历史债务,化债成功则实施战略重组,否则依法申请破产清算。

  经过与30多家债权人的多轮艰苦协商谈判,2006年12月31日,湖北省国投终于了结全部历史债务20.63亿元,机构债务清偿率为23%,并与所有债权人签订了免除法律追诉协议。湖北省国投由资不抵债、濒临破产转变成为资产净值超过6亿元,不仅达到银监会的“保牌”要求,而且为引进战略投资者实施重组奠定了的基础。

  从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变

  武汉大学教授程虹主持的“湖北省国投债务成因及市场化处置课题”,在研究了湖北省国投经营历史与化债路径之后,认为其成功的最大经验是真正实现了从“行政化”到“市场化”的转变。

  据介绍,湖北省政府作为湖北省国投的惟一全资股东,在湖北省国投前几次出现危机、面临破产时,往往都是通过追加资本金或资产投资予以挽救。

  这次在处置省国投历史债务的过程中,湖北省政府“破釜沉舟”,明确提出“不再追加任何资金和资产投入”,而是坚持市场化的新路径:引入谈判机制处理国有资产交易,不再通过行政干预填补“无底洞”。省国投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公司进行专项

审计、资产评估和清算分析,计算出清算前提下省国投的偿债能力底线为12.96%,以此作为债务清债的底线与债权人展开一轮又一轮的谈判,有效降低了债权人的心理预期“门槛”。

  预破产机制的成功演练

  记者采访银监、国资、财政等部门有关负责人,都一致认为,湖北省国投重生的意义,不仅在于救活了一家濒临破产的国有金融企业,更在于它首次引入“预破产重整”制度,为探索市场化方式解决历史遗留债务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据专家介绍,“预破产”化债方法是债务人聘请具有相应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清产核资,并出具假定破产清算条件下的偿债能力分析报告,计算出预破产值。债务人只需要根据重整计划相关规定,与债权人展开一对一的谈判,通过谈判协商确定最终的债务清偿比例。

  湖北省国投借鉴国际通行的化债重整机制有效地化解债务,实现企业“重生”。湖北省国投偿债能力分析报告表明,在假定破产清算条件下,一般债权人的债务清偿比例为12.96%。采用“预破产”方法化解所有债务后,湖北省国投债务平均清偿比例达到23.5%,实现债权人的预破产利益高于破产利益,满足了在不改变现有资产状况条件下债权人的利益最大化。

  程虹认为,“预破产”方法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资产流失,使利益相关方获得了公平的最大值补偿,又减轻了社会震荡,维护了企业信用和形象,无疑是条“多赢”的和谐路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