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苏州模式需要市场回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0日 03:46 中华工商时报

  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面旗帜,“苏州模式”一度成为兄弟省市拷贝的对象。然而,苏州在取得经济巨大成功的同时,也在孕育风险,且不说能源、环境的巨大代价,所谓“只长骨头不长肉”、“只富官商不富民”,这种刻薄的评论也令苏州经验备受争议。“靠吃补药来强身,紧咬增长不放松,不管三七二十一,总量上去上成绩。”这里形容的就是“苏州模式”。显然,正如最新一期《南风窗》所提到的,“苏州模式”走到今天,已经重新站在了十字路口。

  众所周知,“温州模式”是一种典型的民营经济,政府的“无为而治”,使得温州在“市场主导”下巧妙地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与“温州模式”相比,“苏州模式”则彻底颠覆了这种传统,政府一跃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角。应该说,要在几十年时间里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才走完的路,“政府主导”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必由选择。然而,诚如道格拉斯·诺斯所言,政府主导的产权界定可以产生规模效益,但由于竞争和交易费用的双重约束,往往导致无效的产权安排和经济的衰落。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韩国、新加坡、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在政治上获得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在政府主导下相继走上经济增长的道路。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这些国家却走向了两个不同的反面。一些东亚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经济长期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相继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而一些拉美国家如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却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经济增长出现很大的波动,甚至大幅下降,时至今日,这些国家仍徘徊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研究者发现,这些拉美国家在实现经济的初步起飞后,却没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政府、弱企业的状态就像顽疾一样挥之不去,“政府主导”下扭曲的投资消费关系、裙带资本主义,使得这些拉美国家在通往增长的道路上,却没有发展。“苏州模式”是一种典型的“GDP经济”,对经济总量的追求是其核心目标。然而,尽管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意味着发展。增长要求回答“有多少”,但发展则既要回答“有多少”,还要回答“有多好”。

  在这一方面,“苏州经验”显然成了一个反证。一篇名为《贫困的苏州》的报告指出,苏州在创造经济增长“神话”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一个“贫困”的现实———普通市民收入增长缓慢。在苏州这样一个被称做“人间天堂”的地方,很多人却并没有想像中的富庶,虽然苏州的GDP一度超过深圳,排名全国第四,但人们并未更多考虑如何创业,而是纷纷加入报考公务员的洪流中。

  此外,时至今日,苏州已经演化成了一个高度依赖外资的外生型经济。这些年来,苏州经济增长70%来自于外商的贡献,国有经济比重持续下降,民族工业日趋衰弱,比如,苏州风光一时的“四大花旦”就已成为明日黄花。为了留住外资,一些政府部门甚至不惜“媚商”,在外资的控制下,政府也不免堕入“打工仔”的窠臼。

  《南风窗》特约撰人龚浔泽提到了一个如何规避“拉美化”的问题。在“苏州模式”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政府应摆正位置,逐步退出直接的市场干预,让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角。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内曾提出“第三条道路”,赵晓把它概括为:不机械地等待市场制度的成熟,不机械地等待本地企业家的涌起,在市场和政府均不太规范的情况下,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的作用。这种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固然有道理,但让政府管起来很容易,一旦形成利益集团,要政府放手,就难了。政府后退,市场才能回归,苏州模式转型的关键一步,正在于此。  

  -彭兴庭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