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走出去:国有商行亮出跨国经营成绩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9日 06:16 金时网·金融时报
记者 刘敏 来自第十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的消息说,截至2006年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总资产已达到2268亿元。目前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22.5万亿元中,其海外总资产约占资产总额的1%。 目前,我国有3家国有控股大银行进入全球10大银行之列。截至2006年底,国有商业银行在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巴西、韩国等29个国家和香港地区开设有47家分行、机构和一些机构及代表处。可以说,这是我国政府积极鼓励、支持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的一个“成绩单”。 走出去,成为国际金融业大家族中一员,一直是中国大银行的梦想。尽管我国银行业的海外投资历史可追溯至1917年,但直到目前为止,还基本上停留于1917年时的初期阶段。此间大多数国有银行在拓展国际市场和延伸海外经营空间时,基本上是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设立海外机构。 然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宏观环境的变迁,特别是在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改制上市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实施“走出去”跨国经营应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 据联合国2004年的一份世界投资报告披露,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早已超过韩国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投资规模,目的地多达16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及民营大企业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主力军,投资领域由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资源开发、境外加工贸易、电信、计算机等行业。 事实上,正是这些企业近年来的海外投资浪潮,为我国的银行业走出去提供了良机。2005年上半年,我国企业成功参加的全球并购交易价值达165亿美元。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开放以及人民币汇率升值等等因素,我国企业将加速实施“走出去”战略。当日益增多的跨国公司海外业务的不断扩展,其所需要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日趋频繁、复杂,这就对国内银行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客户满意度,银行必然会追随客户的海外网络建立跨境服务网络,以提供结算、融资等全方位的贴身金融服务。 在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跨国经营的企业对银行的跨国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对目前国内银行传统的服务功能、技术手段、营销方式、人员素质等带来全新的挑战,银行跨国经营成为必然之势,也成为其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 当然,也正是这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国有银行境外发展带来了盈利增长的机会———由于这些大中型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保持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境外发展依然希望能得到国有商业银行支持,而为大中型企业在海外融资也符合国有商业银行的海外战略。 而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近年来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和规模的扩大,为我国商业银行实现跨国经营提供了盈利空间,是推动其实施跨国经营的另一个因素。 由于国际资本流动通常都高于GDP和国际贸易的速度快速增长,因此银行实施跨国经营将充分利用国际资本的流动而获得高额利润。 自去年末我国金融业实现全面开放后,国内银行逐渐加快了跨国经营的步伐。几乎是在前后脚的时间,工银亚洲收购了比利时富通集团在香港的华比富通银行,其营业机构增至42家;2006年8月,建行收购了美国银行子公司美国银行(亚洲)有限公司所有股份;而中行更是通过跨国经营使其海外业务获得了迅速发展,这些都为我国银行全面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打下了良好基础。 此外,扩大经营规模是商业银行实施跨国经营的内在动力之一。随着五大商业银行的改制上市,其资本金获得补充后,必然会产生以扩大规模获得竞争优势的冲动。由于国内主要城市的银行机构网点布局已经形成,因此,向境外市场发展,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已经成为其扩大规模的有效途径。同时股份制改革也使商业银行具备了跨国经营的基本条件。 除了商业银行内部条件的提升,我国银行业的外部监管环境建设的卓有成效也为商业银行跨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保障。中国银监会提出的在2010年前全面实施新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要求,中国银监会与23个主要国家签署的监管备忘录,都为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创造了必不可缺的外部环境。 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本国企业在“走出去”实现跨国经营的过程中,来自政府层面的金融扶持政策是至关重要的推动力,来自本国银行的金融服务是本国企业海外发展的重要保障。对中国的银行业而言,要成功实现跨国经营,不但应有效借鉴其他国家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更要根据银行自身总体战略制定切实可行的跨国经营战略,同时紧密结合国家的海外能源战略、原材料战略等因素,选择最优的时机进入,稳步推进,防范国际信用风险,迅速实现与全球金融业的融合,在全球化的竞争中不断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