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民间献计中部崛起:再造洞庭八百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4日 02:03 第一财经日报

  何欣荣

  张承建的名片上写着“首届中国民间环保优秀人物”的称号,这位1992年毕业于原武汉市水利电力学院的年轻人,2004年因一篇洋洋万言的《建立大东湖国家湖群公园的初步设想》,被誉为“护湖少侠”。

  “护湖少侠”最近又提出一个宏伟的构想——在长江进入两湖平原的制高点,再造一个类似古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分流荆江水入洞庭湖,从而在两湖平原形成一个2万平方公里的湿地圈,圈内可包含十余座百万人口生态中心城市和数百个湿地城镇,成为中部崛起的“发动机”……

  在长江荆江段的防汛压力和重现八百里洞庭的美好愿景面前,这一计划的确够有诱惑。也因此,它与探月工程、连接广东和海南的琼州海峡隧道等,日前共同入选了国内权威人文地理杂志《中国国家地理》的19个“中国梦”系列。

  就在本月22日,长江防总常务副总指挥、水利委员会主任蔡其华向媒体通报,长江流域今年的气象、水文特征与1998年十分相似,且长江已多年没有发生流域性大洪水,因此今年发生流域性大洪水的可能性正在增加,防汛形势不容乐观。

  洞庭湖:从6000缩至800平方公里

  张承建的构想之所以引人关注,在于其重大的现实意义。近几年洞庭湖面积的急剧萎缩,是困扰长江中下游区域的一个焦点问题。去年10月,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通过卫星遥感观测发现,洞庭湖面积仅有878.30平方公里,与上年同期的1837.32平方公里相比,减少了959.02平方公里。而在19世纪30年代,洞庭湖面积达6000多平方公里。

  实际上,自1998年“世纪大洪水”之后,国务院就作出了在长江中下游区域退湖还田的决策。时任总理朱镕基曾在视察湖南时提出,要将洞庭湖主湖面恢复到解放初期4350平方公里的面积,这就是著名的“4350工程”。

  然而时至今日,洞庭湖的面积依然在逐年缩小,生态重建工程举步维艰。相关数据显示,去年主汛期时洞庭湖总入湖水量为1200亿立方米,较历年均值2000亿立方米偏少四成。

  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的蓄洪湖泊,湖区面积的缩小,直接导致蓄洪能力下降。专家指出,三峡水库建成后,可部分替代洞庭湖的蓄洪功能,但若遇1870年型的大洪水,洞庭湖还需要有300亿立方米的蓄洪能力,目前来看远远不够。

  今年4月在长沙举行的第二届长江论坛上,长江干流各区域的代表共同发出宣言:保卫洞庭湖。时任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也认为,处理长江中游一系列水问题的核心,在于处理好长江与洞庭湖的关系。

  巨型湿地助力中部崛起?

  洞庭湖还湖工程的艰巨性是众人始料未及的。在三峡水库启用前,曾有专家乐观地估计,由于三峡大坝拦截了大量泥沙,长江洪水经过三峡后泥沙含量剧减,可以减轻洞庭湖的淤积压力,对延缓洞庭湖的消亡是极为有利的。

  但现实情况却没有想象中美好。多年研究洞庭湖治理的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高工童潜明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由于三峡下泻的清水拥有富余的挟沙能力,对下游河道冲刷作用强烈,导致荆江河床下切,使荆江水入湖门槛逐年提高,从而使洞庭湖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一边是水量日益萎缩的洞庭湖,另一边是高高修筑的荆北大堤所形成的“地上悬河”,张承建由此想到,何不在此之间开挖一条运河,在高位分流荆江清水,既化解荆江防洪压力,又推动洞庭湖还湖建设?

  在张承建的构想中,2010年起,应在长江进入两湖平原的制高点湖北宜昌洋溪开挖“朔峡运河”,高位分流荆江清水入洞庭湖,再配合退湖还田,让松滋以西的洞庭湖西北水网持续发育,到2050年时,就可顺利再造主湖面六七千平方公里、湖区水网2.2万平方公里的湿地圈。

  在张承建看来,开挖“朔峡运河”打造湿地圈,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拯救洞庭湖。

  据他介绍,根据联合国的报告,一亩湿地的产出往往是一亩农田的数十倍,如此大的湿地圈带来的经济效益将是可观的。在该湿地周边,还将崛起一个2000万人口的环湖生态城市圈。通过在湿地圈内发展循环经济和有机农业,推行清洁能源战略,该湿地将成为堪与美国“五大湖”相比的中部崛起“发动机”。

  被搁置的“三口建闸”动议

  童潜明接受采访时认为,张承建“引江济湖”的方向正确,但开挖运河却完全不必要。因为荆江本身有“四口”向洞庭湖分流(“四口”指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其中调弦口已建闸控制,要在枯水期引长江水入洞庭湖,只需疏浚前三口的口门和入湖河道即可。

  但如果仅此一举,那么在汛期就会加大入湖洪水量,大大增添湖区的防洪压力。因此,童潜明说,既要在枯水期能引水入湖,又能在汛期不增加湖区防洪压力,只有在口门建闸,以便根据实际需要开关闸引水或调洪。

  清华大学水利系周建军教授,早先也提出过利用三峡下泻清水改善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想法。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他表示,挖运河不可行,一是由于工程耗资巨大,需要迁移的湖区居民人数甚多;二是由于“四口”均系洪水泛滥冲刷而成,在湖区民众心中是一段苦难的记忆,此时再开挖运河,群众在心理上恐怕也难以接受。

  童潜明认为,同挖运河相比,通过疏浚河道和在三口建闸来“引江济湖”,投资不大,非常值得尝试。此前在国内也有先例,即去年山东省的“引黄济淀”工程。该工程通过开启山东聊城位山的“引黄闸”,经过291公里渠道将黄河水引入河北省白洋淀,从而使白洋淀的生态功能得到逐步恢复。

  “事实上,这个方案我一直在提。”童潜明告诉记者,今年初他还向湖南省水利厅厅长张硕辅提交了这一建议,得到的回应是将就此开展专题研究。湖南省水利厅前厅长王孝忠去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关于洞庭湖治理的调查与思考》一文中,也认为“治湖和治河要相结合”,“必须重提三口建闸”。

  童潜明在发给记者的论文中指出,虽然湖南对“三口建闸”一直在提,但是决定工程命运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在《洞庭湖综合治理近期规划报告》中并没有列出,自然也就谈不上实施。记者就此事致电长江水利委员会,对方回应称,目前对此暂不方便表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