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经济在争论中持续增长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2日 16:53 中国财经报
欧阳日辉 中国财经报 2006年,中国经济成为仅次于美、日、德三国的第四大经济体。令人瞩目的表现在国际上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乐观派认为,如果中国经济能够在2007年保持增势,那么中国经济规模的绝对值最早将在2008年超过德国,成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如果这种增势能保持7年之久,那么有望越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悲观派则认为,中国经济眼下的增势“难以阻挡”,但也“难以持续”。一些人甚至认为,泡沫经济的幽灵已经在中国徘徊。 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和秘密 1978-2006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28年年均达9.6%,同亚洲四小龙和日本在经济起飞阶段相近,但中国高速增长持续的时间更长。1978年,我国GDP为3645.2亿元,2003年以来连续四年实现两位数的经济增长:2003年增长1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4%,2006年,增长达10.7%,创下中国经济十多年来的最快增速。到2005年,我国GDP已跃增到182320.6亿元(超过英国),2006年我国GDP达209407亿元,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日、德三国的第四大经济体。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了13%。 中国改革开放发展的独特的道路和基本经验,首先表现在中国存在一个强有力的执政党——共产党以及在共产党领导下的强有力的政府。中央政府拥有强大的资源配置能力,并将这种强大能力运用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将经济绩效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及其官员的主要指标,通过行政权力能够快速完成资源整合,形成对外竞争力,为经济增长赢得新的空间,为全面解决中国问题挣得时间,这是中国经济多年来持续增长的根本奥秘。 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坚定不移地完善和提高宏观调控体系和水平。经济体制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犹如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两个巨轮。中国政府以“渐进式”改革为主,采取经济改革“理性超前”和政治改革“理性滞后”的非对称组合,保持社会稳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六次宏观经济调控:1979-1981年;1985-1986年;1989-1990年;1993年下半年至1996年;1997-2001年;2003下半年至2007年。在宏观调控过程中,中央政府稳步推进了财税制度、国有企业、汇率制度、住房制度、物价体制、利率制度等改革,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具备西方经济学中的关于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1)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且素质不断提高,是中国过去和今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因素。(2)中国的储蓄率长期在30%以上,高储蓄率支撑着高投资率,投资拉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四分之三,支撑着经济的高速增长。高储蓄率促进了资本的快速和规模形成,1978-2003年中国资本年均增长率为9.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3%。(3)中国虽然国土巨大,但资源并不算丰富,特别是按人均占有资源还较为贫瘠,但通过贸易解决了大量资源不足问题,如铁矿石和石油的大量进口为我所用。(4)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升了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水平,深化了对资源的开发利用。(5)中国企业家队伍的快速成长,比较有效地组合了资源和创造市场。(6)20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的国际环境非常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良好业绩,OECD预测,2015年中国人口占世界比重19%,中国的GDP约为114630亿元(1990年国际元),超过美国,占世界比重达20%。中国的经济学家也就未来20年的中国经济做了种种预测。林毅夫教授认为,中国经济可以再维持30年左右的8%-10%的快速增长,21世纪中叶前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最有实力的经济体。王小鲁博士的分析结论是:从2001~2020年的20年间中国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4%,其中,2001-2010年为6.58%,2011-2020年为6.22%。 自主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政府和企业已逐渐认识到,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增加技术开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环节。过去的2006年,自主创新在我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企业技术开发的能力将会增强,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的产生,将会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十一五”时期单位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目标,成为各地规划的“共同选项”。一些省市还制定了降低水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的指标。北京提出“十一五”期间水耗要降低20%;山西省提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年均下降8.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总量年均下降10%。在经济逐渐步入快速增长期的中西部省份,各地规划中也透露出不“惟项目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老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烈信号,陕西省政府率先提出要建立节能降耗统计发布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和宏观调控的日趋完善,给中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制度保证。经过28年的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下一步改革将围绕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攻关。2007年以来,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16家国有独资公司开展建立和完善董事会试点,第二批74家中央企业推进分离办社会职能的改革;垄断行业和公用事业改革迈出新步伐,电力行业基本实现厂网分开,邮政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分别在香港、上海两地上市,为全面建设现代金融体制奠定了良好基础;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也将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这些改革措施的逐步到位,必将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 国内市场发展所产生的巨大需求将会成为我们未来经济继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今后20年经济的主要推动力是本国汽车和房地产这两个支柱产业带动其他行业的需求。轿车刚刚开始进入城镇居民家庭,中国的汽车人均拥有量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汽车工业的发展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未来有4亿左右的农民要离开农村到城市居住,这将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为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2007年我国将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 中国人口红利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竞争力。中国劳动力供给非常充足,虽然出现了老龄化趋势,但是社会的总抚养系数较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实际上也是农业人口下降的过程。一个国家的经济要想真正完成起飞,其农村人口一定要降到20%甚至以下。在未来20年中,除了发展高科技产业,我国的主要产业仍是制造业,而且是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目前,除了城镇有1000多万人失业外,农村还有1.5亿劳动力是隐性失业者;2004年我国仍有70.8%的人口是以农业为主,有58%的人居住在农村,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随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普及,劳动力素质将不断提高。这将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全球市场与资源。我们在加入WTO时,还遗留了一个尾巴,即中国在15年之内还可被看成是“非市场经济”国家。我们在要求国际上承认我们的市场经济地位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欧美主要国家仍不愿承认。经济全球化表现为各国市场的相互开放。各国市场相互开放从长远看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并共同获利。随着中国改革的推进,发达国家逐步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外开放的扩大将有力地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中国的优势资源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之前,在通过国际贸易能够满足某些短缺资源供给的情况下,中国的快速增长势头是不会停止的。 深化改革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 中国经济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好,中国经济在未来20年的高增长也不一定能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中的不合理因素的隐患逐渐显现,储蓄率和投资率不断攀升,2005年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47.9%和48.6%,而居民消费率则下降到改革开放最低历史水平的38.2%。中国经济的一些结构性问题,如消费结构、增长结构、地区结构、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一轮稳定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既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正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面临的最大问题。总之,解决中国经济增长中的障碍,必须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人的素质为出发点,坚持不懈地深化改革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