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央行出重手:增长与泡沫之辩升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8日 23:03 中国经营报

  编者按5月18日,央行宣布再度加息27个基点,并将从2007年6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此举显然是对中国经济热度之争一锤定音;那么,经过小幅降温的中国经济在第二季度还会保持一季度的高增长态势吗?如何看待目前低通胀下的高增长格局?如何看待和调节资产价格泡沫?日前,花旗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银河证券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经济学家滕泰接受了本报的采访。

  货币政策还将进一步紧缩

  《中国经营报》:中国经济经过第一季度的高增长后,4月份的部分数据已经出来,如消费和物价等,如何评价中国经济的表现?

  沈明高: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稳定,有着走向过热的趋势。目前中国的结构不平衡问题仍然没有解决,GDP由投资和出口拉动主导,而这两个因素在短期内无法解决。如1~4月银行新增贷款高达1.8万亿元,达到今年目标的66%,可想而知,经济增长动力之强劲。

  4月社会零售消费总额增长15.5%,可以看到中国政府推动消费增长的努力,但这是一个名义增长数字,其中包括物价因素。取得这样一个消费增长,原因在于财富效应的扩散,股票市场的投资者拿出更多的钱来消费。

  4月CPI温和增长3%,比3月回落了0.3个百分点。我们仍然坚持前期的观点,由粮食价格推动上涨的CPI上涨并不具有可持续性,未来CPI上涨动力来源于其他部门价格的上涨,如能源价格和人力工资成本上涨。在货币当局强调人民币稳步升值的趋势下,人民币升值压力转移到资源能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这会带动CPI的走高,我们预期2007年CPI增长3%,属于温和通胀。

  《中国经营报》:第一季度GDP增长11.1%,超过了2004年、2005年和2006年的同期增速,企业利润增长迅猛,在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下,第一季度GDP增速看起似乎是一个相对高点。5月18日,央行宣布了一系列措施收紧流动性,意欲何为?

  沈明高:从中长期来看,我们认为第一季度GDP增长超出了市场预期,持续高增长可能性并不大。一个原因是,中国经济第一季度的高增长质量并不是很高,这种高增长难以持续。第二个原因是美国经济第一季度回落至1.3%,低于市场预期,这对中国出口的影响会慢慢体现出来。

  未来,我们预期紧缩政策将会陆续出台,5月18日央行加息27个基点后,在第三季度仍会加息27个基点,同时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至12%。

  经济潜在增长率在提高

  《中国经营报》:在2006年和2007年初,经济界普遍预期经济增长将会放缓,但经济增长之强劲超出预期,经济界似乎开始从经济增长的“恐高症”中适应过来。

  滕泰:对于任何起飞经济体而言,目前中国经济11%的增长率,3%的通胀率,25%的投资增速和27.8%的出口增速,都是非常健康的,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提高。

  2004年,当有人第一次拿出中国消耗了世界多少比例的水泥、铁矿石、石油这样的指标时,的确有些吓人。虽然最近几年这几个比例一点儿也没有下降,但是现在已经不再有那么多人感到恐惧了。不仅如此,经过连续若干年的高速增长以后,人们会逐渐适应高增长下的经济数据,如高投资率、高出口增长率、M2高增速等。

  我在一年前就认为,中国经济宏观管理和调控不要把青春痘当毒瘤来医治。医生看病把脉要看病人的年龄,因为不同年龄的患者脉搏、血压等指标有不同表现。事实上,中国经济就像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而西方国家经济像一个中老年人。前者的血压、肺活量、饭量和奔跑速度始终不会像传统经济学家期望的那样降到一个中老年人的水准。因而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者首先必须搞清这个最本质的问题。

  如何平抑资产价格泡沫

  《中国经营报》:低通胀和高增长成为近几年来的经济主基调,不过,这一两年来,股市和

房地产等资产价格快速上涨,CPI也开始上涨,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滕泰:资产价格上涨和通胀有特定的国际背景。从过去6年的全球过剩的货币流向来看,2001年到2004年,多余的货币流动性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2005年到2006年5月份,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主要体现在大宗商品市场上;2006年中期以来,全球货币流动性过剩开始流向

资本市场,美国、中国香港和沪深等股票指数不断挑战新的高点。

  直到2006年,随着印度等国的通胀率不断上涨,通胀率达到6%左右,英国等经济体的通胀也开始走高。而到了2006年第四季度,中国的物价指数的上涨趋势也开始加速,到2007年4月份,CPI达到3%以上。这表明,全球的过剩流动性正在进入消费领域,并推高实体经济中的消费品物价。

  因而,中国的资产价格和通胀的上涨是一个必然,只有通胀的上涨,才能部分吸纳过剩流动性,缓解资产价格上涨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应该珍惜有限的货币政策,容忍温和的通货膨涨。用增加土地供给来缓解房地产价格上涨,正确引导市场投资预期,并用国有股减持和加速蓝筹发行来平抑资本市场的过快上涨。中国经营报记者:刘晓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