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央行应着力何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5日 10:40 《财经》杂志网络版

  货币政策料将保持连续性,但决策部门在推动多方面的制度改革以形成开放、稳定市场方面仍大有可为

  【网络版专稿/《财经》杂志记者 胡蛟】 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二○○七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称,央行货币政策下一步,将着力“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避免出现大的起落”。

  2007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幅达到11.1%,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其中3月为3.3%)。截至3月末,广义货币供给M2同比增长17.3%,比2006年末加快0.4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余额约24万亿元,同比增幅也达到了16.3%。

  在央行看来,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的趋势有所加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压力,贸易顺差继续增加,流动性依然偏多”。

  为应对这些问题,从报告来看,央行的主要思路仍然集中于加强流动性管理,以及相关制度建设和结构调整。除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窗口指导”等多种手段回收和控制流动性,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汇率形成机制、外汇管理体制等也仍在继续推进——这与以往并无二致,央行宣示的“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当可保持。

  只是,人心并不平静,问题主要来自

股票市场。5月,上证指数跃上4000点,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已魔术般增加了约3倍,平均市盈率则超过了40倍。股市大涨的财富效应推动银行储蓄“大搬家”,存款增长于3月末难得地放缓,且定期存款同比减少,出现了央行报告所称的“活期化趋势”。

  后市走向何方?几乎每个关心

中国经济和股市的人都在问同样的问题。

  不过,在央行货币政策报告中,资产价格和股票市场现状仅一带而过。这似乎印证了行长周小川关于货币政策“不以资产价格为主”的论断。事实上,就全世界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来看,这种论断也是合理的。作为政府最重要经济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的确应该以能对经济产生最广泛影响的物价水平为主要准绳,兼及其他目标。

  那么,货币政策对资产市场是否应该听之任之、放任自流?显然也并非如此。中国股市过往之所以有大跌大涨不断的教训,市场封闭、资金无处觅得回报,是一个重要原因。决策部门在推进制度改革以形成开放、稳定市场方面,无疑还大有可为。当然,相关手段可能并不以调控资产价格为矢的。

  例如,央行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提到,中国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拓宽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投资方式:

  一是组建市场化运作的政府外汇投资机构,依照法律经营外汇,有偿使用,接受监管,保值增值;

  二是大力拓宽企业和居民的对外投资渠道,鼓励投资于境外股票、基金、基础性商品等金融市场,提高外汇投资收益;

  三是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新建企业的方式加速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四是支持民间部门利用国际市场稳定资源供给和投资于先导性产业;

  五是从全球视角定位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实施金融企业“走出去”战略。

  这些措施若能落实,“中国钱”将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到合理回报,投资者选择范围可以拓宽,国内流动性过剩能有所缓解,相应地,股市火爆所引发的担忧至少会不那么严重。其他有利于建立自由开放市场的措施,诸如利率市场化等,相信也能收到类似的效果。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走出去”能走多远?制度改革能推进到什么程度?这取决于决策者的智慧和决心。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