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重庆市提出十一五期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思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9日 17:23 发改委网站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思路是:按三大经济区构建区域经济体系,按四大工作板块实行分类指导,走集约型的城镇化道路,实施“点—圈—线”型生产力布局,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鼓励都市发达经济圈做大做强

  促进都市发达经济圈率先发展,努力跟上东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合理扩大城市规模,优化空间布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完善城市服务功能,逐步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先行示范区、城市·人·自然和谐的现代都市。

  继续举全市之力加快北部新区建设,加快中央商务区建设,实施渝中半岛城市形象设计方案,加快沙坪坝、观音桥、杨家坪、南坪、石桥铺等商圈建设,进一步提升都市风貌。增加大渡口、鱼洞、李家沱、珞璜之间的交通通道,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促进该区域加速发展;加快开发蔡家、悦来、两路地区,实现与北部新区联动发展。积极推动主城向西和向东扩展。加快推进

重庆大学城、西永微电子工业园、西彭铝加工基地等开发区的建设,在中梁山以西逐步构建西部新城区;加快推进茶园、鱼嘴、南泉等开发区的建设,在铜锣山以东逐步构建东部新城区;加快横穿中梁山、铜锣山的隧道建设,强化两山分隔的三大城区之间的功能联系,逐步构建重庆特大城市新格局。

  适度超前建设档次规模适度、体现文化底蕴和现代气息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依托山体、河谷,保护城市绿带,建设独具特色并富有魅力的西部时尚之都。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发展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强化内环线以内区域的服务业发展导向,促进“退二进三”,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使主城区成为创业与发展环境好、就业机会多、生活环境好,对投资者、企业家、各类人才充满吸引力的现代产业基地。

  2、支持渝西经济走廊发展更快更好

  促进渝西经济走廊尽快崛起,努力跟上全国平均发展水平。发挥地处成渝和渝黔交通要道的区位优势,加快推动工业化、城镇化以及

农业产业化,逐步建成大中小城镇密集区、新兴工业密集区、集约高效农业区。

  继续加强外向交通建设,与周边四川和贵州地区建立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快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基本消除次级河流污染。提高标准、形成网络,增加纵向快速交通干道,进一步完善内部交通体系。瞄准机械、五金、铸造,制鞋、纺织、服装,食品、饲料、制药,

能源、矿产、建材等产业方向,按照产业集群模式,构建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特色工业园区和优势产业基地,培育一批知名品牌产品和企业,尽快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依托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结合农副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产业化,形成优质粮油、瘦肉型生猪和蔬菜等集约高效农业基地。依托良好的交通和区位条件,构筑以商贸流通为重点的服务业体系。加快推进城镇化,完善城镇功能,注重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在改变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中走在前列。

  3、帮助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发展提速提档

  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跟上西部地区平均发展水平。尽快解除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构筑资源型特色产业体系,依托河谷和地势较平坦的地带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逐步建成清洁能源和资源加工业基地、国际黄金旅游带、物流黄金水道、高效生态农业区、全国淡水战略储备库、绿色生态屏障,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极。

  在渝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要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立少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资金,开发利用能源、矿产、旅游、生物等资源,重点发展以生态体验和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业、以黑色及有色冶金为特色的资源加工业、以水电为特色的清洁能源工业、以中药材和绿色食品为特色的食品医药工业、以林纸一体化为重点的造纸业、以草饲牲畜为特色的畜牧业等,构建渝东南特色经济走廊和武陵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高地。在渝东北地区,要结合三峡工程移民迁建,全面推进城镇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重构产业体系。强化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的有机联系,打通万州—石柱—黔江快速通道,构筑万州—涪陵—黔江综合交通环网,促进该区域加快发展,促进与大巴山区和武陵山区联动发展。

  4、健全三大经济区协调互动机制

  实施“点—圈—线”型生产力布局。综合考虑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区域特征、地形地貌条件,顺应生产力要素流动基本趋势,以城镇和交通骨架为依托,将全市生产力布局按照“点—圈—线”模式进行合理引导。以建成特大城市为“点”,作为发挥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的核心载体,重点布局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强化其在信息、科技、商流、物流、金融、文化等方面的集聚、创新和辐射的极核作用。以围绕“点”的环状交通骨架和卫星城镇作为承接和传递集聚辐射功能的“圈”,重点布局装备制造业、现代农业、物流商贸、城郊旅游等城郊型产业基地,发挥经济支撑、产业配套、要素传递、物资集散等功能作用。以沿长江—乌江方向为“线”,依托叶脉状交通骨架和城镇,重点布局清洁能源、资源加工、生态农业、水运物流、观光旅游等生态型和资源型产业基地,发挥优势资源转化和战略资源支撑、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大通道等功能作用。

  在三大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进一步明确主体功能区,完善土地、环境、产业、投资、人口等方面的区域政策,引导区域开发方向和程度。同时,要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三峡库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坚持市级部门帮扶边远贫困区县(自治县、市)办法,完善主城区对贫困区县(自治县、市)的对口支援机制,加大人才培养,促进人才交流。建立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营资本进入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发展产业的综合性政策,鼓励三大经济区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人才合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