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不支持Flash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博鳌论坛议热钱:国际热钱紧盯中国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8日 10:22  CCTV经济半小时
博鳌论坛议热钱:国际热钱紧盯中国市场
博鳌亚洲论坛2007年会新闻发布会现场。

  眼下中国股市火爆,不仅国内投资者趋之若鹜,国际上的热钱也盯紧了这个市场 。大家耳朵里经常听到的“热钱”,用行话说,叫“进行国际套利的游资”。在十年前,正是这些国际游资狙击亚洲金融市场,引发了一场空前的危机。现在有不少人担心,国际游资也瞄准了中国,会不会让十年前的那幕重现?在今年的亚洲博鳌论坛上,这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国际热钱紧盯中国市场

博鳌论坛议热钱:国际热钱紧盯中国市场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论坛现场回答记者提问。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会场提问:“谢谢我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我想有一个问题问龙永图秘书长。现在已经有金融界的人士提出来呼吁亚洲共建一个金融安全体系。以应对热钱的流入和保护金融安全。不知道龙秘书长怎么看待热钱在中国这样的问题?”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你提的问题提得很好,应该说今年正好是东亚金融危机10周年。当年发生在马来西亚、韩国还有东亚须许多国家的金融的冲击波大家还历历在目。0251亚洲的金融安全问题应该说是我们今年要讨论的重要议题。”

  20世纪后期,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亚洲经济充满乐观的期待。很多东亚国家好不容易把国内人均生产总值发展到三、四千美元,似乎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然而1997年转眼之间,就跌了一半多。“东亚奇迹”这个曾经令许多国家自豪的字眼如今很少再被提起。

  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最近那个东盟10国加3国,中日韩三国在泰国清迈开会,其中一个协议就是大家共同的寻找一种热钱的定义,然后来防范大家共同的金融风险,都还在研究这件事情。”

博鳌论坛议热钱:国际热钱紧盯中国市场

    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表示,目前亚洲各国致力于寻找一种热钱的定义,然后来防范共同的金融风险。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樊纲,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尽管人们常常会把金融大鳄索罗斯和当年的东亚金融危机联系在一起,但是在樊纲看来,当时的金融危机爆发,首先就是从房地产的价格暴涨开始的。

  樊纲:“今天是亚洲金融危机的10周年,亚洲金融危机一个重要教训,危机可以由财产泡沫引发。”

  日本就曾经完整地经历过房地产的泡沫。与中国面临的经济背景极其相似的是,当时经济强劲增长的日本恰逢美元持续贬值。日元的大幅升值逐渐吸引了众多国际资本纷纷踏入日本的房地产市场。从1986年到1990年,四年时间日本房价提高了两倍。随着国际资本在3、5年的时间里逐渐获利撤离,靠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产泡沫爆裂,房价暴跌50%。日本21家主要银行宣告产生1100亿美元的坏账,其中1/3和房地产有关。由房地产业崩溃引发了其他一系列经济的衰退,日本也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萧条期。

  樊纲:“中国这样金融还很脆弱的国家,正在发展这样一个阶段上,社会问题又很多的国家,防止财产泡沫是一个重大的一个问题,绝对是一个关系到千百万人生死命运,关系到整个国家生死命运的一个大问题。”

  房地产的暴涨暴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同样存在。首先爆发金融危机泰国在90年代中期就有大量的外资购买当地的房地产。但因为当时的泰国经济连续7年保持着年均8%以上的高速增长。因此泰国人,人人都觉得房地产价格也将持续上涨,房地产投资猖獗。然而,人们对新建房屋的需求并未像房价那样迅速增长。1997年初,泰国写字楼和公寓的空置率达到21%,也就在当年,国际游资撤离泰国房地产市场,泰国经济全面崩溃。那么,现在的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否也酝酿着这样的财产泡沫呢?记者首先走访了房地产的业内人士。

  记者:“今天我们关注热钱这个话题,首先你所在的房地产市场里是不是有热钱的存在?”

博鳌论坛议热钱:国际热钱紧盯中国市场

    潘石屹认为中国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并不是热钱的追逐目标。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居民需求的增长,而不是热钱的炒作。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潘石屹:“这个东西根本就是不可能进入中国,热钱是什么,来的钱量很大,它能够在几秒钟之内撤走、一两天之内撤走。好你办房产证还得半年,然后又半年,所以这怎么可能是热钱。”

  2002年以后,北京市每年的平均房价涨幅都维持在15%左右,少部分城市中心地区房价在3到4年时间内上涨近一倍的情况也并不少见。但是潘石屹认为由于房地产交易的时间周期较长,因此中国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并不是热钱的追逐目标。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居民需求的增长,而不是热钱的炒作。

  任志强:“那么房地产我们现在感觉到虽然有大量的外资进入,但这些钱这些钱基本上维持一个较长期的投资。”

  记者:“但是中国人民银行05年公布的上海市金融运行报告很明确地有一个数字,2004年一年,超过220亿元的境外资金直接流入上海的房地产市场。难道这不是高楼市的因素吗?”

  任志强:“在整体的市场投资里头,一年累计都算上大概最高的只占到13%,这个比例在整个市场中还是比较少的一个比例。不能说因为十几的外资比例房地产开发比例就引起了整个市场的波动。”

  中国的市场当中究竟有没有境外流入的游资和短期投资的热钱,博鳌论坛上代表们众说纷纭,国家统计局06年的一份分析报告明确发布了06年2到5月,每个月流入中国的热钱分别达到10.2亿美元、44.5亿美元、53.1亿美元和125亿美元。可以说几乎每个月都在翻番地往上涨。

博鳌论坛议热钱:国际热钱紧盯中国市场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赵晓认为,与曾经发生东亚金融危机的地区一样,境外热钱对泡沫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赵晓:这个热钱肯定是存在的,很多迹象都可以表明。

  樊纲:“很多钱来中国投资房地产,这个不应该是作为一个否认的事实,这个不是什么判断,这是事实。无论如何这对一个国家来讲,如果这个资金过多,导致了需求过大,使这个价格持续高幅度上涨,导致了大家去给房地产商塞钱,打破脑袋去塞钱,一定有问题。”

  对国际热钱的进入,博鳌论坛的代表们观点不一,其实,中国与十年前发生危机的那些亚洲国家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国家对外汇进出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不是说,国际炒家们只要输入个数字,几十亿元的外资就能够自由进出的。

  解密中国热钱

  博鳌论坛上不少专业人士也指出,虽然中国有外汇管制这道闸门,但面对无孔不入的国际热钱,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比较大规模的纯投机性的资金运作在中国还是比较难。但是涓涓细孔啊这个水啊,渗啊,各个方面渗进来这个问题还是蛮大的。”

博鳌论坛议热钱:国际热钱紧盯中国市场

    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比较大规模的纯投机性的资金运作在中国是比较难。但是在各个方面无孔不入渗进来的国际热钱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朱民,中国银行副行长。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硕士,霍普金斯大学经济学博士。在他看来,美元的贬值和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是境外热钱在外汇管制制度下仍然连续几年流入国内的重要原因。

  记者:“中国有很严格的外汇管制,那么这些热钱流入中国要通过什么办法进来呢?”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毅夫:“就是(通过)贸易帐户,我们有出口进口嘛,它可能就会高报出口,比如它实际出口100美元,它跟海关报是200美元,它就可以退回来200美元,那么当中100块美元是为了投机汇率升值,这就是热钱,那么进口企业也可以这样。”

  记者:“那都是奔着换人民币去的。”

  林毅夫:“对”

  记者:“那有一定的非法成分了。”

  林毅夫:“是有一定的非法成分,所以有非常难查。所以热钱它会用比较隐蔽的方式,它预期要升值的话,如果它预期是对,它可能一年就赚了20%、30%甚至40%。”

  对于热钱的规模,中国一直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银行业在研究热钱现象时往往通过其他的间接数据来估计热钱的数量。

  林毅夫:“热钱,叫资金的跨境流动,这个统计上来讲能证明的只有看这个国际收支帐户误差这一项,误差这一项最高是2004年,它是1220亿美元,那么然后05年就下降了,460亿美元,06年才160亿美元。”

  对于热钱流入的速度在减缓的说法,经济界一直争论不休,原因就是热钱的流入方式相当隐蔽,如果仅仅依靠收支帐户中的差额来计算热钱,势必忽略了地下流入的大量热钱。

  林毅夫:“就像你讲它有一定的非法成分,因此他会做的帐跟册都平衡,也看不出来。 比例说从去年我们的外贸顺差从2005年的1021亿美元,一下子变成1770亿美元,增加了70%多,我个人认为当中增加部分可能有相当大的比例是属于前面所讲的,用高报出口,低报进口的方式来套汇。”

  对热钱流入的中国的规模,可以说是众说纷纭,但是它在中国几个主要投资市场,也就是对楼市、股市、汇市带来的影响似乎是每个人都能感觉到的。

  热钱引起房地产泡沫的显著标志是住宅价格的急剧上涨。1985年到1993年间的日本在10-20%的年均涨幅中,保持了8年的房价上涨局面。事后,经济学家估算,在资产泡沫破灭之前,日本不动产价值最后达到了全美国不动产价值的5倍。与日本的房价增速非常相似,现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房价也在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上涨。而上海更是在2、3年的时间里房价翻了一番。其中不少是被外资机构和个人所购买。

博鳌论坛议热钱:国际热钱紧盯中国市场

    在亚洲日本曾经完整地经历过房地产的泡沫,而且房地产的暴涨暴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同样存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赵晓:“有一个笑话是上海人的这个内环都是说英语的,上海的二环就是说普通话的,说上海话都到外环去了。”

  尽管房地产购买的主要力量并不是境外的热钱,但是专家认为,与曾经发生东亚金融危机的地区一样的是,境外热钱对泡沫的形成起到的是推波助澜的作用。

  赵晓:“它有一个带动的作用,当(热钱)它跑到这里来,比如它迅速收购一些楼盘的时候,那么这些楼盘的价格会上去,然后这些楼盘的价格上去,它会带动其他的价格逐渐地上升。”

  参加博鳌亚洲论坛的很多代表都曾经亲历过10年前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7年7月的金融危机首先爆发于泰国、后迅速波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香港和台湾地区。 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和楼市轮番暴跌, 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保护金融安全成为很多业内人士关注的重点。

  与中国现行的政策一样,80年代的泰国也实行着严格的外汇监管制度,但随着经济发展对外商投资的需求,泰国逐渐放开了国内的外汇市场。在经历了5年的楼市和股市暴涨之后,泰国国内经济减速、泰铢面临贬值的压力,外资因此纷纷逃离,从而引发房地产市场和股市泡沫的破灭。1996年5月至1997年5月,泰国股指应声跌落60%,泰国老百姓的资产大幅缩水,企业破产,金融业几乎瘫痪。而热钱流入中国将使中国的市场面临同样的风险。

  记者:“这当中有什么风险?”

  樊纲:“像当时的亚洲一些国家一样,你不管你多大,国际上的资金比你大得多,要玩你这个市场,一如反掌。一个公司就可以调动几千亿资金到你这兴风作浪,你一共有几千个资金,几千亿,他那几千亿可是美元,乘8哟,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国际这些风险。”

  朱民:“这么多的钱就到处老跑嘛,跑到钱太多,市场太小,跑到哪里就在哪里制造泡沫嘛,而且在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大家就跟着瞎蒙了。”

  保持经济整体健康,不给热钱可乘之机

  专家的担心,并不是杞人忧天,国际热钱就像猎手一样,游荡在各个市场上,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丧失警惕的猎物。随着中国的金融、证券、房地产市场渐渐开放,单纯靠围追堵截的办法,已经不可能完全堵住热钱涌入。在博鳌论坛上,不管代表们看法有多大差别,有一点是公认的,只有中国经济保持整体健康,不留可乘之机,那些四处投机的国际炒家才不敢在兴风作浪。

  热钱的大量流入和国外资金对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密切相关。对于国外的金融街人士来说,阻止热钱的一个通行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货币进行升值,另一个就是银行加息。

  记者:“我在访问一些比如外资银行业的人,他们提出来说,实际上防止热钱过度流动的一个办法是,提高汇率以及提高人民币的货币升值。”

  林毅夫:“外国的银行家,这些投资银行家投机家来讲,他不管你国内经济好不好,他只管自己赚钱不赚钱了。如果他预期是40%,你做了升值,他就不会来投机了。”

  记者:“那不等于奖励了投机者。”

  林毅夫:“那就是奖励了我们的投机者,而且对我们的经济是非常不利啊。”

  在林毅夫看来无论加息还是货币升值都不能防范热钱的进入,恰恰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不做大幅升值,才是遏制境外热钱流入的根本办法。

  林毅夫:“美国的利率是6%,那我们国内的存款利率只有2%,所以他的机会成本就是4%,如果我们的升值只有3%,他就损失一个百分点,最好的方式也就是很明确的送出这样的信号,我们人民币每年的升值一定是在主动地灵活和成熟的。也就是每年3%的升值。那这样子的话,流进来的热钱就会少,甚至就会消失。”

  半小时观察:热钱可怕,但可控

  对人体而言,要想保持健康,就需要时时注意清洁卫生,以防止病菌的侵入。对于一个经济体而言,要保持良性发展,也必须时刻提防危及经济运行的不稳定因素。热钱是短期投机资本,其危害如同病菌之于人体。对于一个存在漏洞的经济体而言,热钱永远是不请自来。它轻则造成经济波动,重则引发经济危机。

  要防止热钱损害中国的经济健康,保证中国经济的安全,必须首先切断热钱流入和流出的渠道。要知道,热钱是短期投机资本,只有在短期内大进大出,才能形成“热钱”,如果只有流入没有流出,那么热钱的性质也就变成了投资。

  尽管有关热钱的讨论持续不断,有关热钱的数量也是见仁见智,热钱可怕,但却是可控的,更是可防的。这需要相关部门树立“守土有责”的意识,加强监控,完善有关制度漏洞,铲除热钱存在的温床,即使“热钱”一时进得来,恐怕也出不去。

  主编:张凯华

  记者:鄢闻余

  摄像:徐胜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