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省会经济圈如何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 18:39 《决策》杂志

  本刊记者 吴明华

  2006年11月,安徽作出建设省会经济圈的决策后,中共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率领代表团先后走访六安和巢湖。随后,安徽省发改委就省会经济圈的规划,开始在三地调研。2006年底合肥市又召集省内外专家学者,就如何构建省会经济圈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构建省会经济圈的动作如此之迅速,着实罕见。但这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省会经济圈的范围如何确定?是更多依靠行政力量还是市场的力量整合资源?全国其他一些经济圈在构建过程中,涉及实质性利益时往往停滞不前,以合肥为核心的省会经济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

  “划圈”的学问

  “目前只是做了一些前期调研,具体的编制工作还没有展开。”安徽省发改委规划处处长彭木生在负责编制省会经济圈规划时,碰到的首要难题就是省会经济圈的范围如何确定。

  如果按照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100亿美元GDP辐射经济圈一小时的半径范围,2005年合肥的GDP正好是100亿美元,那么它的辐射范围就包括六安和巢湖的一部分,淮南市,滁州市的全椒县和定远县,以及安庆市的桐城市。

  然而问题并不是“划圈”这么简单。淮南已经正式进入沿淮经济圈的规划,滁州早已被南京纳入“势力范围”,而巢湖则更为微妙。巢湖既在南京都市圈的范围内,也在皖江城市群中。巢湖到底融入哪边,要看哪个中心城市的带动能力更强。虽然不同经济圈的范围可以重叠,但实际操作的角度看,地方越多则协调的难度越大。

  其实,在今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王金山省长就明确提出“以合肥为中心,六安和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从目前来看,省会经济圈的范围已经基本定在了合肥、六安和巢湖三市内,但经济圈的最终范围并不等同于三个市的行政区划。

  “省会经济圈到底如何‘圈’,还需要省政府经过综合考虑来最终确定。”合肥市委政研室主任于正金分析认为,从合肥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向南发展战略还是建设滨湖大城市,合肥的发展和经济腹地的拓展都离不开巢湖。同时合肥是六安的“门户城市”,六安是合肥的“大水缸”,这两市素来联系紧密。

  2006年,三市GDP总和是1774.7亿元,占到全省的28.9%,超过了省内其他两个城市群的经济总量。六安和巢湖到合肥的距离均为70公里左右,且有多条

高速公路和省道相连接。合肥还将在“十一五”期间建成新桥国际机场,可以成为三市的新空港。同时,三市资源和经济互补性强,经济交往十分活跃。2003年以来,合肥在巢湖的投资项目350个,总投资额达104.97亿元,占巢湖市引进省内资金的39.1%;合肥在六安的投资项目为203个,总投资额69亿元。同时六安和巢湖的农产品在合肥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六安市每年还在枯水季节为合肥市提供近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

  “把这三个市作为省会经济圈核心层的基础和条件都已经具备。”于正金告诉《决策》,省会经济圈的范围取决于中心城市的实力,今后随着合肥实力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有变动,但目前在合、六、巢三市建设省会经济圈的时机已经成熟。

  经济圈内的分与合

  从其他经济圈构建的经验看,经济圈内一体化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行政分割问题,省会经济圈同样也面临着这一障碍。

  “行政区划的制约在中国表现得太突出。在行政区划分割下,各地长期以来各自为政、封闭式的发展,不仅产生各个层面的行政分割,还造成了各地间的过度竞争。”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孙自铎认为这种现象在各个地方都存在,带有普遍性。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例子,合肥如果举办一个大型会展,则需要10万张床铺,那么合肥市内的宾馆就不够用,这样就可以利用六安和巢湖市的宾馆,因为合肥到这两个市也就是1个小时的车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重重,因为没有统一规划,六安、巢湖能提供多少床铺合肥市并不能完全掌握。另一方面,客商如果住在巢湖或六安,还有很多具体问题会显现出来。合肥与六安、巢湖之间各有几个收费站,不仅不方便通行,还增加了成本,同时打电话还要按照长途话费计算。

  行政分割问题还表现在基础设施的对接难。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交通的规格和规模不同,所以除了主要交通干道,其他道路都很难对接得上。在区域分界线两边常常可以看到,道路不通,水、电、气也不通。其中,公路收费站被普遍认为是阻碍经济圈一体化的一堵“墙”。

  “可以说这些障碍都是行政分割造成的,必须在经济圈内通过政府层面的沟通协商,来尽快消除行政障碍,打破市场封锁和壁垒。”孙自铎认为,如果能实现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对接,互通公交,自来水、通信,取消公路收费站等,对省会经济圈的建设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相反就会制约经济圈一体化进程。

  除了行政分割造成的各种障碍外,安徽省发改委主任沈卫国认为,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现阶段省会经济圈内在统筹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分工与专业化生产体系过程中,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同样面临行政分割的制约。经济圈内各地区经济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此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在用行政力量来配置资源,由于地方行政考核体系以本地经济发展为主,所以各地就会尽可能地把各种生产要素留在本地,而不会考虑企业的成本问题,从而造成经济圈内竞争大于合作,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

  六安和巢湖一些人担心,经济圈建成后,他们在招商引资上会更加处于劣势,而且目前在产业分工协作上又很难协调。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资源合理配置的“困惑”,比如,有人建议将合肥钢铁集团的200万吨产能搬迁到霍邱,因为霍邱拥有全国第五、华东第一的铁矿;也有人建议合肥的化工项目能转移到巢湖,因为巢湖沿江更适合发展重化工业。那么,合肥如何应对?多数受访者表示,现阶段把合钢或者化工园转移出去阻力比较大,因为合肥正处于大招商、大发展阶段,对合肥而言,工业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合肥目前还没有进入辐射、扩散的阶段,只有等到合肥自身实力增强了,才能在经济圈内进行产业的分工协作。”专家分析认为,这是目前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问题。当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市场主体地位的不断提高,行政力量配置资源的强度会逐步弱化,此时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力量的主导下实现优化配置,经济圈内才会逐渐形成合作大于竞争的局面。

  寻找共利与多赢

  “打破行政分割障碍,加快推进经济圈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是形成共同利益。”于正金认为,经济圈的构建过程其实是不断寻找共同目标和共同利益,建立区域共同利益机制的过程。现阶段,省会经济圈内的三市如何找到利益的结合点,实现多赢的目标?

  从目前来看,巢湖水的治理首先需要三市的共同努力。当前可以以巢湖水治理工程为纽带,三市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和合作框架。同时这项巨大工程也可以争取到中央部委的重视和支持,提高国家和社会对省会经济圈的认同感。据有关方面透露,另外几项和水有关的工程,江淮运河工程、巢湖江北大港工程,以及三市自来水资源整合等也正在进行中。在专家们看来,三市如果以这些大项目为切入点,找到利益结合点和合作机制,对于建设省会经济圈核心区的框架是非常有利的。

  合肥市市长吴存荣在接受《决策》专访时认为,在产业分工上,三市也能找到利益结合点。目前,三市在产业方面的合作越来越紧密。合肥既有各种生产要素低成本的优势,又有强大的科技、人才优势,再加上省会具有一定的金融优势,交通枢纽的形成又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这些就形成了综合商务成本的优势。合肥制造业的发展,进而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而六安和巢湖正好是劳动力资源大市,同时合肥也可以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向两市扩散。这样六安和巢湖就可以成为劳动力输出基地和加工制造业配套基地。

  合肥还将逐渐成为进出口贸易中心、信息的枢纽和技术研发中心,将为周边地市提供越来越多的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同时合肥也是很大的农副产品消费市场,而六安、巢湖都是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丰富。合肥的水产品主要是巢湖供应,山货主要来自六安,所以合肥给周边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另外,六安和巢湖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而合肥是旅游中转中心和消费市场,省会经济圈的建设将会为三市旅游经济的共同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省会经济圈内在产业互补和转移、巢湖治理、水资源、旅游开发等方面都可以形成利益共同体与互补合作关系,从一产到三产,三市都有紧密的合作空间。”吴存荣告诉《决策》,一旦省会经济圈建成后,三市可以形成更合理的发展定位和产业分工:合肥可以重点发展科技含量、产业层次更高的项目,而基础性、配套性的产业则更多地向六安、巢湖两市辐射,以形成比较理想的梯次发展格局。

  推动一体化的两种力量

  “对于省会经济圈的定位,我们的设想首先是‘省会’,合肥作为安徽省会所具有独特的科教、文化、商业等优势;其次是长三角都市连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产业转移的重要极点和中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第三就是沿江和沿淮之间的联结点和过渡带,这三大板块共同构成安徽南北纵向的发展轴。”彭木生告诉《决策》,最重要的是省会经济圈不能建成为“行政综合体”。

  如何从行政区划向经济区域的转变,实现真正的区域一体化?这是省会经济圈在构建过程中一直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经济圈内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同时存在,所以必然依靠行政和市场两种力量来共同推动经济圈建设,政府有形的手要发挥作用,也要发挥市场无形的手,但这两种力量的作用方式和结果不尽相同。关键是要把两种力量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有效的合力,使两种力量相互补充、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排斥,形成阻碍。

  那么,如何在建设经济圈中处理好这两种力量的关系?哪些事是政府要做的,哪些是需要市场来做?“一般来说,在经济圈构建的初期,政府的引导作用会更强一些,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市场机制。”于正金认为,经济圈能不能建成最终取决于市场,政府主要就是制定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制定市场经济规则,提供公共服务、营造发展环境、宣传造势等。

  据彭木生介绍,在做省会经济圈规划调研时,三市关注最多的就是基础设施的对接问题,包括交通、信息共享、生态建设、巢湖治理、天然气、供水等的对接,还包括社会比较关注的互通公交、统一区号等。经济圈建设中最先需要推进的就是基础设施一体化,在这方面政府也大有作为。例如专家建议在信息共享方面,省会经济圈可以建立专业交易市场和专业性的网站,把三市都纳入进来。

  “省会经济圈覆盖近20个县、区,跨越3个省辖市,要在这种多元化利益主体条件下做好各项对接工作,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协作机制。”六安市发改委主任王翔建议,应尽快建立省会经济圈联席会议制度和专项协商机制,三市政府及对口部门可以定期对经济圈协作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有效协调解决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只要有共同的目标、利益和追求,尽快建立对话和沟通平台,展开实质性的合作,省会经济圈在构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能逐步解决。”王翔告诉《决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