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河津现象背后的山西尴尬:政府难承受环保惩罚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 14:55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网讯 记者杨光 发自太原、河津 2007年开始,吕梁市“区域限批”、首富县河津“区域限批”、“富老二”孝义“区域限批”、临汾最后通牒、运城面临“限批”…… 一年尚未过半,山西被批下的地区已有不下三个,环保部门日益强硬的态度,使得其在为山西治污大刀阔斧开路的时候,也让当地不少政府部门人士忧心忡忡。 “首富县”的日子 没有煤,这里基本上不可能成为首富县。河津在整个山西资源型产业链中只是一个不大的角色。不过,当你置身于这个拥有200万人口的县城里时,还是不难发现煤焦产业给当地经济带来的活力与环境上的创伤。 赵建诚(化名)是个外乡人,15年前来到河津,做过小本生意、跑过运输;92年随朋友转行跑了出租直至今日。对于近期遭遇的“区域限批”,赵显得有些不理解,“凡事总的一步一步来,环境说好就能好了?人一顿饭吃不成个胖子,同样,河津的环境问题想要一两天解决也不现实,一个限批令下来多少工人下了岗,没工作了还要环境做啥?” 对于此次制裁,河津市环保局长闫吉河认为:河津的问题是多年来造成的,加大整改的力度也非一日能促成,目前决心已经很大了。无论如何,为了保证环境达标,经济受到冲击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闫吉河介绍,在省环保局下达“限批”令后,河津21座不达标焦炉现已全部关闭。但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河津环境问题,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已经关停的河津振兴集团2×200MW发电机组建设项目工地,记者看到,空旷的工地已基本看不到人,在工地旁负责看守的人说,自从这里封停之后,原先的工人大部分已回家了,有的则转去别的项目干活,这里什么时候能开工谁都说不清楚。 实际上,2006年2月国家环保总局就已下达政策,要求对振兴集团违规项目进行处理,时至一年过去,违规项目依旧在生产的现状成了此次“限批”河津的主要动因。 一个违规项目何以一年关不了,闫吉河认为:一个违法建设项目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有电、有水、有地、有钱对方都具备了;最初该项目是获得项目批准的,随着发展,政策也相应有了变化,但这些政策上的变化在企业来说是始料不及的,长期生产的背景在无形中加固了企业的原始能量,正是这种能量维持了企业的继续生产。 山西宏大集团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会民面对眼前现状坦言到:部分经济欠发达的确,以环境代价换取经济效益的做法是客观存在的,同样,他所在的集团在这次“制裁“中也有一个项目被拿掉。 “其实,这里的空气质量较以前而言是提高了一大块的。”河津市政府通讯处杨处长表示。在河津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统计表中记者看到,2007年1到3月份,1级空气质量达到了10天,是统计显示的2003年至今最多时候。 河津市人民政府常务副市长闫新民表示:造成眼前现状的根本原因还是政策交接中存在问题,我国政策的制定是以全国大环境、发达地区为依据的,但就不发达地区是否适用则鲜有人问津,而执行后带来的一系列善后问题的承担方还将是政府,这在河津就比较明显。 在这里,环保部门具备一定的刚性手段,“停电、停运、停贷”制裁手段直接掐住污染企业的生存命脉,环境治理工作似乎在这里不再被动。据山西省发改委内部人员透露,多年来山西对环境的欠账已达3000多亿元,眼前主要的工作就是还环境的帐,但绝非短期内可以做到。 交叉路口 环境治理和地方经济之间的冲突终于在一次次出击的“区域限批”下愈加引人注目。 “区域限批”的真正杀伤力并不是体现在对违规企业的制裁,这一严厉的惩罚是让当地政府直接承受。 “山西是一个以固定资产投资委经济主要拉动力的地区,这几年山西经济快速发展,除了煤炭资源价格回升以外,保持较高速度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山西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潘云此前接受采访时讲到。 “如果你舍不得某几个企业的税收,那么就让你更多的项目无法上马,届时地方政府自己去算那个损失更大。” 但是对于山西地方政府来说,虽然账目清楚,但要做这样的抉择并非易事。 记者了解到,即使国家近年来一直高调调控各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势头,山西在2006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依然保持了26个百分点的增速,比2005年的增幅又有提高。 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和国家工业基地的定位,重工业成为短时间内根本无法替代的经济发展结构。即使经过了政府竭尽全力的引导,山西的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大量涌向煤焦铁电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 河津市发展计划局一位官员的话极具代表性,“我们当地的优势就是资源,让投资者把钱投向其他产业并不现实,投资者追求的是利益。” 记者了解到,2006年临汾市招商引来的资金,近60%的签约项目都是煤焦铁项目。 也就是说,山西的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如果不发生根本改变,环境状态也就难以实现真正改观。 这意味着,不仅是吕梁、河津,山西更多的地方随时还会被环保总局采取“限批”制裁。而制裁则必然导致山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受到极大影响,山西的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2007年4月10日,经过3个月的整改,吕梁已达标国家环保总局环境标准,“区域限批”于该日正式解封。) “限批”对吕梁的影响已经充分体现。吕梁市副市长李秀峰就曾表示,至少一百多个新项目都会受到影响,这一百多个项目如果按期上马,其产值能达到几百个亿。 吕梁当地一位重要官员的话非常能体现政府部门的矛盾心态,“如果经济发展不起来,其他各个方面的工作,特别是社会事业的发展,学校、卫生、公路,整个社会事业的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和限制。” 许多人士早就指出,产业结构才是山西环境问题的真正根源。 有研究人士分析,如果国家对山西环境问题继续实施严厉限批措施,那么大批的煤焦铁企业必然面临淘汰或者增加投资成本,同时大批的其它投资项目遭受牵连,如此山西经济发展速度必然会受到极其严重影响。 不过,有一点非常明确,不仅是国家环保部门对山西态度强硬,山西省高层在治理环境上,现在表现出的态度也非常坚决。山西省委书记此前公开表示,“山西决不要污染的GDP。” 在被限批后,吕梁市长董洪运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寻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治理的一个结合点。在产业结构选择上,既要结合当地以资源为依托、为导向的资源型经济,同时,要让它新型化,通过新型化来解决环保问题。 作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省份,山西省先后投资700多亿元,建设了15万余台治污设施;但相对监管手段的缺乏,是长期影响山西环境治理的病因所在。 据环保部门人士透露,山西全省治污设施运行率仅为50%-60%,治污投资浪费巨大而鲜有成效。 “但是转型和新型工业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潘云说道。山西省发改委财经处李海生处长也说道,“山西转型最缺乏的就是资金,近年来到山西投资的人不少,但资金大都投向能源产业。” 吕梁市长董洪运则表示,希望国家能考虑山西经济结构的特殊情况。“这些地方资源优势应该让他发挥,离开了资源优势,这些地方再没有别的优势,基础设施只要改善了,他是可以发展的。不依靠资源优势,这个地方那么贫,那么好,那资本哪里安全,哪里回报高就往哪里流动嘛!人家就愿到你的穷山恶水的地方来投资吗?资本家也不愿意来。” 山西省发改委人士也表达类似观点,结合山西自身的条件与产业结构情况,应该制定相应的环保政策,全国一把抓并不合适,在这一点上山西算是“特区”,理应得到特别的政策对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