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外资并购直指盈利瓶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3日 05:34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查明

  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制造中心”的产业定位。不过,强大的制造能力并不等于强大的盈利能力,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不同程度地在机制、研发、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存在着制约发展的瓶颈,外资如果能凭借自身的优势弥补企业现有的缺陷,那么,这样的并购将带来双赢的结果。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也可以乐观预期,并购将随着未来产业调整和升级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

  近期的资本市场吸引了全社会众多关注的目光,不过,专注于指数和个股涨跌的投资者也许会忽略,在二级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同时,一级市场的产权交易亦可谓风生水起。稍加观察不难发现,在主导企业并购重组的各路资本中,外资的身影频频出现。

  去年伊始,一股外资并购之风平地而起:米塔尔之于华菱管线、阿赛洛之于莱钢股份、Holcim之于华新水泥、CVC之于晨鸣纸业珠海中富、凯雷之于徐工科技、戴姆勒-克莱斯勒之于福田汽车……此外,在非上市公司中,雪津啤酒、广发银行等企业身上发生的天价竞购案,也都为业界津津乐道。

  尽管由于产业政策、观念、价格等方面的原因,其中的一些并购尚未划上圆满的句号,但不可否认的是,“狼来了”正在成为现实。在珠海中富因天价收购而连续拉出的涨停板上,我们也许应该认真地去思考外资并购方兴未艾背后的原因。

  答案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全球流动性泛滥、成熟市场相对于新兴市场投资机会的匮乏或许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在外资虎视眈眈的瞳孔中,是中国经济、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市场一系列发展和变化所诞生出的机会。

  股改等制度变革对资本市场的意义显而易见。从非流通到流通,股权的定价模式、退出机制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对资本、尤其是金融资本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当然,资本市场本身并不是社会增量财富的创造者,因此,外资要想在并购中获利,还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如下的假设基础上:即所并购的企业能够通过规模、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改造,实现经营绩效的改善和企业价值的提升。

  所以问题的核心就是,我们的企业是否真的具有盈利能力提升的空间。如果问问下面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作为工程机械行业的老大,徐工现实的盈利能力为何比民营的三一差了许多;去年销售总额200个亿的福田汽车,全年实现净利润只有4000多万,其毛利率(7.57%)要是达到中国重汽的水平(10.46%),利润将会出现怎样的增长;国内的钢铁企业、啤酒企业,单位产能的盈利能力为何只有国外同行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

  完成上述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不是件容易的事,但也绝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能通过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引入,在限制盈利能力的关键环节实现突破,一个崭新的企业或许将出现在市场面前。

  大量的案例证明,制造业领域是并购的多发地带。这其实不难理解。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全球制造中心”的产业定位。不过,强大的制造能力并不等于强大的盈利能力,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不同程度地在机制、研发、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存在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外资如果能凭借自身的优势弥补企业现有的缺陷,那么,这样的并购将带来双赢的结果。而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也可以乐观预期,并购将随着未来产业调整和升级而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盛。

  当然,在双赢的局面下,也存在并购方和被并购方分享潜在胜利果实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并购价格上。毫无疑问,一个活跃的产权交易市场,将通过其价值发现功能,为众多待字闺中的企业找到最慷慨的“婆家”。

  - 产权视点 Viewpoint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