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兰州自水厂超溢价之争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2日 14:01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李平 特约记者 王鹏北京、兰州报道 正焦急等待商务部批得的兰州供水集团股权转让项目突然迎来了一连串的质疑之声。 4月6日,在“2007城市水业战略论坛”上,威利雅公司高溢价收购兰州供水集团股份成为整个论坛的焦点。在另外两家同样是世界最有经验的城市水务战略投资机构的报价分别只有4.5亿和2.8亿的情况下,威利雅悍然出价17.1亿元。 首创集团总经理潘文堂坦言:“我们报2.8亿元的价格已经是最大限度地估计了兰州项目的盈利能力。威利雅这么做的道理何在真的很让人疑惑。”国内环境服务行业商会会长文一波也表示“看不懂。”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威利雅获得的是完全产权。国家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在“2007中国水战略论坛”上严肃地指出,“特许经营权当中的产权,轻易不能动。” 在关于公用事业改革政策还不清晰的背景下,兰州水务的高价出让只是有了一个开始,结局还远远不能看到。 转让前后 威利雅收购兰州供水集团45%的股权就是改革的第三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2004年,兰州自来水厂改制重组。 作为 “一五”期间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兰州自来水厂时至今日,日供水设计能力为138万立方米,管网总长度620公里。这些数字背后,却是兰州自来水厂背负着11亿贷款和6.19亿元的债务,每月亏损1000多万元,设施陈旧,服务效率低下。 兰州市政府制定的 “改制三步走”是:第一步清产核资,完成职工身份置换,组建兰州市供水集团公司。第二步是内部机制的转换。 最关键的第三步则是寻求战略投资者,出让部分国有股权,组建规范的股份有限公司。据兰州市招商局有关负责人称,早在2004年,法国威立雅水务集团就与兰州市招商局洽谈过兰州水务项目合作事宜。2005年5月25日,威立雅集团董事长罗荣汉专程赴兰州考察自来水项目。此后直到2006年初,双方进行了多次谈判,都无功而返。双方没有达成共识,“主要是由于价钱谈不拢”。 2006年初,兰州市国资委就此专门召集发改委、建委、财政局、物价局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论证,最终就兰州供水集团改制事宜达成“六项原则”,其中定调要做到高起点的引进,大手笔的运作。在这样的原则下,兰州市决定面向全球公开招标,并聘请了专业咨询机构代为操办。 经过半年的准备后,2006年9月15日,兰州供水集团发布了《转让兰州供水(集团)有限公司部分股权公告》,进行公开招标。12月10日,兰州市举办了隆重的开标仪式。“共有7家国内外企业参与报名,但只有威利雅、中法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和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现场尽职调查,并在开标仪式上正式递交了投标文件。”兰州市政府的咨询代理机构大岳咨询公司总经理金永祥说。 开标结果出乎意料,同为国际水务巨头的中法集团报价只有4.5亿,首创甚至不足3亿元。威利雅随后与兰州市政府的代表展开了最后的商务谈判。 2007年1月19日,威利雅水务亚洲董事长卡迈斯与兰州市常务副市长吴继德分别代表双方正式签署合作协议。 金永祥透露,“甘肃省商务厅已经批准立项,现在就等商务部批准,新的集团公司就可以挂牌成立了。” 金对该结果颇为满意,他说,“从我们介入该项目到成功招商并签约仅用了203天,而且是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了项目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最终政府、投资者、水司及其职工还有供水用户等各方都满意,真正实现了多赢,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兰州市建委官员透露,这17.1亿元资金的用途包括:兰州市政府提取股权转让金5亿元,职工股转让金1-2亿元,其余部分则分期投入自来水厂的运营中。针对兰州市民最为关心的改革后的水价问题,兰州市建委官员认为,曾向投资者口头承诺每年每吨水价上涨两角钱,但是这项内容并没有写进协议文本,所以并不具有强制性。 争议 对于兰州市的改革者们,这样的一个价格实在让他们无法不满意。但是业内人士对于高溢价即是改革效用最大化并不认同。 率先对兰州项目提出质疑的是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博士。在兰州项目正式签约后不久,傅涛就在其担任顾问主编的中国水网发表长文《水业资产溢价的背后》,就高溢价表达了自己的担心,“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每一笔资金后面都蕴藏着相应的代价,需要在其它的方面或者今后的时间里逐步拿回。” 随后在其参与组织的“2007中国水战略论坛”上,又就城市水业资产的处置和溢价等问题组织了专门的探讨。 在傅涛看来,兰州项目本身溢价将近4倍,这个成本是无论如何要收回的。傅涛归纳了国内出现过的10种转移成本的关联交易模式,并戏称为溢价成本转移的“十式腾挪”。这其中包括约定水价、工程技术和设备服务关联、附加投资项目、土地开发等非水业务关联等等。“这些都是将许多原本应该在阳光下的工作变成不公平的内部交易。” 这种说法得到威利雅在兰州水务项目上的竞争对手中法水务投资公司一名高管的赞同,他举例说:“比如在浦东自来水厂项目上威利雅就做了一些工程、技术和设备服务的关联交易:由他旗下的工程技术公司排他性的包揽工程,并且要价明显高于市场价。” 金永祥则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傅氏视角是建立在一个错误的假设之上:“他假设投资者进来之后服务效率和经营效益没有提高,因此收回成本只能依靠这些所谓的关联交易。事实上不同的水务企业其效率和盈利能力相差能达到30%。” 他称,“所有的条件都在招标文件中写得清清楚楚,这对所有投资者都是公平公开的,我们最后跟威利雅的谈判也只是就标书上的条款进行了确认,几乎就没有改动。” 金永祥认为兰州项目值这么多钱。“我简单举几项数据你就可以明白:首先,兰州市拿出的是最优质的资产,把很多以前的债务、职工安置等问题都消化掉了以后轻装上阵;第二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外的预测是未来五年将升值28%,这将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还有很重要的一块儿就是土地的价值。我们的土地资产按保留划拨方式处置,这将为企业节省大笔支出。” 但潘文堂、巢光辉等均表示,这部分价值并不足以支撑17亿元的高溢价。 公用事业改革正在步入改革深水区。当一个个改革案例进入公众视野时,关于公用事业资产出让价格的争论备受关注 中法控股总经济师巢光辉坚持认为背后还有其他的交易,“让我们无法接受的一件事情是,威利雅在拿到兰州自来水项目的同时还获得了兰州市污水处理项目,这在招标文书里面是没有的。” 兰州媒体3月20日报道,今年兰州市规划拟建的雁滩、西固、和平开发区、空港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一批污水处理厂将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和内外资界限,全部以BOT模式向社会资本公开招标。而巢光辉此前得到的消息是,威利雅已将这些项目收入囊中。 本报就兰州项目致电威利雅中国区副总裁黄晓军,他表示,“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还有待以后的检验,现在过早的肯定或否定显然都是没道理的。”他坦言,自己也没有能力预测该项目的未来。但是,“威利雅不是‘傻子’”。 “即使说存在溢价,这个溢价也是非常合理的,因为威立雅水务在乎的是‘资产包’里的内容,即资产质量和以后的发展空间。”黄给出的另一个理由是战略性的市场布局,“中国政府对西部的重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市场,使威立雅水务看到了其中闪烁的金光。包括进一步开发中亚市场,兰州项目都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阻碍改革? 傅涛担心,在国有资产贱卖论的政治压力下,高溢价成为地方政府一种新的政绩观,引发攀比心理和从众心理,使一批进入正常程序的改革项目受到波及,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公用事业改革的进程。他直陈,“地方政府急于资产高额变现的短期行为在内地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 他甚至认为,离谱的溢价无论对于公众还是政府都是弊大于利。“水业资产转让是政府、公众、企业三方利益的均衡,在这种平衡中,企业在能力和经验上占有优势,而政府在权利上占有优势。因此,任何一个市场竞争环节的忽略,将有可能使交易有失公允,那么吃亏的首先是公众、其次是政府,最后才是投资人。” 而设置过多的交易关联,则“使许多应该经过正常程序操作的工作非程序化,部分利益组织因为极端溢价而获利,并以所谓‘商业机密’为理由对实施这种交易的利益团体进行保护”。傅涛认为,这种做法有违国家在市政设施领域引入市场机制的初衷,也不符合改革的政策方向。 对此,金永祥也表示反对把溢价作为公用事业改革的目标,为溢价而“溢价”。但是他认为,“只要操作规范,有的时候说不定还出现折价,这取决于项目的价值、投资人的价值发现能力和招商者定价的合理性” 但是更让业界关注的问题是,威利雅获得的是完全产权。就是说,特许经营期结束时,兰州市政府如果要收回供水集团的股权,需要出自赎买。“到那时候出让价可能就不止17个亿了。政府可能要多花好多倍的钱才能收回来。” 中法水务投资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孙明华告诉记者,“现在国际上主流的做法是分时段区别对待,比如说30年的特许经营期满后,前二十年的投资无偿交还政府,但后10年的投入要按折旧价有偿转让。” 国家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在 “2007中国水战略论坛”上发出一个信号:今后公用事业要坚持政府为投资主体。“特许经营改革是什么性质的改革?我自己理解是经营层面的改革。但是这几年实践走下来,我们产权改革的步子更快一点,经营权改革的问题研究的反而少了。” “我正在给建设部汪光焘部长写一个报告,汇报兰州项目的有关情况。”金永祥说。事实上在公用事业改革没有政策细则出台的情况下,现阶段谁都无法去盖棺定论。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