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从无为而治到扶大扶强:解读台州制造军团崛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 02:55 第一财经日报

  全秋梅

  2002年,30岁出头的缪雪中在上海浦东建立吉奥板业实业公司。2003年,台州出台了回乡投资新政策,缪雪中带领一班人马回到路桥老家,开始进军汽车业。4年时间不到,他将吉奥打造成今天全国最大的皮卡SUV生产基地,2006年销售12000辆,其中出口占据50%,成了全国同类企业的领头羊。

  “新台商”背后的政府之手

  迅猛崛起的不仅仅是缪雪中,在台州还有很多,他们被称作“新台商”,大部分都是从外地重新回到家乡台州创业的回归者。蒋正敏是另一个典型。仅仅2年时间,他创建的台州王派车业有限公司进入了2006年国家免检产品及生产企业的公告,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他的目标,在今后的3~5年内,“王派”的年销量将跃入行业的前三名。

  2003年,台州启动“回归工程”,从全国各地牵引第一批“新台商”回流,蒋正敏和缪雪中都是其中之一。之后,每年有越来越多的“新台商”回流家乡。台州市市委书记张鸿铭称这批“新台商”是“技术创新的推动者和管理创新的组织者,正是他们创造了‘以民营为主导加政府推动’为主要特征的新台州现象”。

  台州、温州、杭州等多个浙江城市都向浙江省申报“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今年新春后,明确台州中选,成了浙江省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的唯一城市。至今,台州已获得了中国化学原料药生产基地、中国塑料日用品之都、中国水泵之乡、中国阀门之都、中国工艺品之都等10个国家级之都称号,还有我国首批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的称号。

  台州,被称作“草根”经济的故乡,民营经济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十分天下有其九”,台州因此长久被认为是全国经济最有活力城市之一。它与温州,长期被合称“温台模式”,地方政府的角色也以“无为”著称。不过,在

浙江大学教授史晋川眼里,温台各自模式是越行越远。2006年10月,史晋川与同事汪炜教授、钱滔博士等完成的著作《民营经济与制度创新:台州现象研究》(下称《台州现象研究》)获得最新一届“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该奖项是国内农村经济发展研究领域最具代表性的。该研究得出结论,“台州现象的本质是民间游资加政府增进的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台州市地方政府在台州企业产权组织结构和产业集聚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积极的角色。”

  台州的关键词正在发生变化,一直被认为以“无为”为特点的台州政府,其实已经在悄然转型。

  一份触动台州政府的研究报告

  台州市政府角色的转变,关键点发生在2002年。

  2001年,台州企业外迁形势严峻,其中江苏镇江市在台州市的招商活动,一次就签约18家企业。2002年台州市一份《台州市工业投入问题研究》发出喊声:“我市若不在提升区域比较优势,改善投资环境等深层次上解决问题,任凭这种趋势延续下去,那么产业空洞化的危机将有可能到来。”

  台州市是一个自然禀赋资源相当缺乏的海边城市,地理构造是“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4亩,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由于为海防前线,国家在台州市几乎没有投入,也没有一个中央级国有企业。

  但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台州从浙江不发达地区跻身浙江省经济较发达城市行列,台州人民创造的股份合作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全国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即诞生在台州。1994年起,以“草根”为特色的“台州现象”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台州现象’关键词是自主创新,自力更生。”台州市发改委主任郑荐平对《第一财经日报》说。

  台州股份合作制,把有限的民间资金集中起来投向工业,民间推动的特征,贯穿了台州农村工业化的初期。与之相联系,台州市经济以民间资本为主,国家资本、国外资本相当少,改革开放至1998年年底,台州市实际利用外资仅2亿美元,不到宁波市的十四分之一。同时,台州市政府在这阶段以“放”为主,属于经典的“无为”而治。

  台州市2002年的调查显示:台州市工业资金“流失”现象非常严重:估计工业企业流到上海去的不低于1000家,以每家企业带走资金1000万元计算,共带走工业资金不少于100亿元。而且,这些企业都属于规模较大,技术含量较高的“重量级”企业。常常会带动更多的台州企业搬家,具有较大的示范和联动效应。上海之外,山东、江苏、安徽、江西等地,也在拉拢台州企业。

  台州市政府发现,随着全国各地国有、集体企业改革的深化,台州机制灵活的优势减弱,而股份合作制作为不成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中劣势逐渐显现;过去政府为改变落后的区域经济面貌而放手群众干的勇气在弱化,代之的是较其他区域还要僵化的管理;台州过去拥有的创业人才优势如今成了极易被拉走的企业主的劣势;民间力量勃发的优势,却使区域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的紧迫感减弱。

  同时,民间推动的模式,导致经济发展“散小低”,产品依托国内市场为主,科技管理人才稀缺,政府管理以“放”为主,社会法治程度不高,开放程度不足。

  转向扶大扶强扶优

  2002年的调查,让台州市政府急迫地要进行政府角色的改革。台州市政府“扶大扶强”和“扶持优势产业”倾向不断在加强。2004年,台州市出台《关于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扶持五大主导产业的若干意见》。

  在“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规划中,其中汽车业排在了首位。台州市在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资金中专门切出一块汽车行业发展资金,优先考虑扶持汽车产业,同时,在土地、用电、规费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倾斜,重点支持关联度大、带动作用明显的汽车行业。时任市委书记蔡奇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共同组建了汽车摩托车行业发展协调小组,定期召开行业企业座谈会,加强调查研究,统筹协调汽车行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吉奥不是一个神奇小子单独创造的奇迹,“政府对汽车业,对吉奥或者吉利的支持是台州人尽皆知的事实。”当地一位官员说。

  2006年,台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513”工程,以张鸿铭为组长,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部署大企业培育工作,范围从汽车制造业推至更多。同时出台了一份培育企业的“预选名单”,共100家,吉利与吉奥自然列于榜中。按照“513”工程的规划:“十一五”期间政府将继续加大对大企业、大集团的培育扶持力度,计划到2010年底,全市实现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5家,销售收入50亿元到100亿元的企业10家,销售收入10亿元到50亿元的企业30家以上,且在台州市内(含县、市)入库分别占销售收入的6%以上。“四位一体”,则是指集规模企业、上市公司、名牌企业、高科技企业为一体的企业。

  14.6%增长再造台州新工业

  2006年,台州市GDP以14.6%的速度增长,成为台州市改革开放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另外一系列数字也引人瞩目:台州市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占浙江省的五分之一,与绍兴并列浙江省第一;海正药业和吉利集团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而浙江省同类企业仅5家;台州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达57件,总量居浙江省第四。

  1995年,台州规模上企业与规模下企业的比例是25:75,2006年,这个数字逆转为65:35。2006年,年产值超10亿元企业22家,比上年增加6家;超亿元的企业有420家,比上年增加103家,“规模上企业发展很快。”郑荐平说。

  《台州现象研究》指出:以小商品制造起步的台州,已实现了快速的产业升级。现在,台州已形成了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医药

化工、模具塑造、家用电器等十大支柱产业,并且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块状经济和产业集群。

  新春后第一个全市干部大会上,时任台州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张鸿铭(3月8日后,升任台州市市委书记、市长)说:“‘再造一个台州新工业’、打造

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已经不是梦想。”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