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刘勘:流动性过剩趋势有增无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6日 08:19 每日经济新闻

  近两年来流动性偏多、过剩、泛滥,已经成为当前央行调控首要目标之一,并是市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所谓流动性主要表现于货币量过度增加,银行体系中资金泛滥,这是多年累计的结果,据有关资料统计反映,M2/GDP比率从1988年的115%上升到2003年的163%,2006年所占比率大约达到180%左右,其比例高于全球近5倍,比全球第二的印尼70%高出两倍多,比全球平均数40%多的比例高出4至5倍。

 

  在1994年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以前,从外汇占款项下投入基础货币,大约占广义货币(M2)增长量的50%,汇改当年上升到87%,2003年外汇占款所形成的货币供应量首次超过全部广义货币供应量,2005年和2006年,大约是广义货币增长量的1.5倍和2.1倍。

 

  金融机构贷款占M2(反映流动性过剩的重要指标)的比重,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80%以上,大幅度下降到今年2月份的65.5%,并且仍有下降趋势。再从代表货币价格的市场利率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看,7天平均拆借利率依然维持在2%左右,接近10年新低。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01年一季度货币及准货币供应是11.89万亿元,2002年一季度15.96万亿元,2003年一季度19.05万亿元,2004年一季度22.51万亿元,2005年一季度25.77万亿,2006年一季度30.35万亿元,估计2007年一季度要突破35万亿元,换言之2001年至2007年,货币供应量年平均增长20%以上,在过去6年半时间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大约是美国上个世纪20年代酝酿金融危机的4倍之多,80年代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两倍之多,反映金融体内货币流动性规模之大,流动性过剩越来越大。

 

  截至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2003至2006年外汇储备新增额为7798.9亿美元,同期贸易顺差额为3369.5亿美元,占外汇储备43.2%,而同期非贸易顺差外汇流入则占到56.8%,为4429.4亿美元,在我国利用外资增速持续下降情况下,说明这些外汇相当一部分是热钱,为此央行需要投放超过3.6万亿元的基础货币,按5倍货币乘数计算,理论上形成18万亿元的广义货币,由此可见,非贸易顺差的外资流入,是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因素,

 

  据

摩根士丹利分析,约有3000亿美元热钱滞留在中国,而且这种趋势仍在有增无减,如此大规模热钱流动,对我国经济扰动能量是巨大的,开始流入阶段时随着流入量增大,推动资产泡沫和通货膨胀,当热钱流入量超过我国经济承受能力,则引发信贷紧缩、通货紧缩和经济下滑,这样一来,就给我国虚拟经济的证券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
房地产
市场等带来了巨大的机会与风险。

 

  在全球化金融市场中过剩的流动性和资产在亚洲市场“过度美元化”,从1996年至今由11万亿增加到30.7万亿美元,债券市场规模从5万亿增加到12.3万亿美元,

股票市场市值7.4万亿美元增加到14多万亿美元,流入亚洲市场的外资则从2500亿增加到5000亿美元,与此同时,亚洲国家的外汇储备也不断增长,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国际资本特别是“热钱”,不但处于无序状态,而且流动性泛滥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加之亚洲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和完善,间接融资比例过高,以及货币和期限双错配问题严重。

 

  由此可见,过多的流动性货币追逐资本品的股票市场,投资者信心增强,带动证券市场活跃,大盘持续震荡上涨,只要影响货币流动性的基本因素尚未得到改善之前,那么市场资金与股票之间的估值关系依然会持续。但是流动性局面不会无休止维持下去,总会发生转折,给金融和资本市场能否持续安全稳定运行埋下隐患。(摘自《上海证券报》)
刘勘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