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被保障住房遗忘的外来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5日 18:01  经济观察报

  本报实习记者 胡芳洁 北京报道

  购买者需“具有本市常住户口”,被写在“双限房”的土地投标公告中。这意味着不仅是经济适用房只能为本地人购买,限价房也把非本地户籍人群隔离在外。

  北京首批限价房地块已于近日发布招标公告,海淀西三旗地块投标时间最早。在西三旗地块的标书里,明确规定了本地户口是购买“两限房”的必备条件之一。

  无法否认,北京是一个拥有大量外来人口的城市。根据北京市2006年度统计年鉴,2005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北京市户籍的人口1180.7万人,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357.3万人,外籍人口占据总人口的比例近23%。

  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样调查数显示,60%的外来人口收入在1000元以下,这部分人不可能成为购买住房的群体。但外来人员中已有部分具备在北京安家落户的能力,数据显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人口比例约6%,近10万人,这其中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收入在5000元以上。限价房对购买者户籍的限制,无疑对这部分人造成了最大的影响。

  不断涌入的勇气

  “北京市的财政收入,也包括了外地人的贡献。对非本地户籍人口的不公平待遇在全国都存在。”北京理工大学经济学教授胡星斗认为。非户籍人口被地方政府忽略表现在众多方面。例如,在统计GDP总量时,地方政府往往将户籍与非户籍人口创造的经济成果一并计算在内,而在计算人均GDP时却又将非户籍人口排除在外;再扩展范围,有资料显示,非户籍人口对各地GDP的平均贡献率已高达25%(深圳高达80%以上),但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基本福利方面,在按户籍实行属地管理的名义下,他们的权利往往被忽视,即使一些地方政府对他们有所关注,也并未形成常态机制,还往往被当作特殊照顾、格外施恩。

  尽管他们的诸多利益不能得到同等对待,但每年依然有更多的外来人员进入北京。与2004年相比,2005年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增加27.5万人,增长近8%。“北京的具体情况,又决定了它需要在户籍上进行限制。”胡星斗说。外来人员的大量涌入使得户籍管制显得更为重要,而外来人员依然不断地进入这个户籍管制严格的城市。

  “中国城市的等级制度”是北京外来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胡星斗表示,“一流的大学、医院都集中在北京。而且财政投入很大程度上都是官员说了算,主要的政府官员和他们的子女都集中在北京、省会城市,因此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财政都投入在这些地方。”

  这种发展导致了不同城市、地区之间的等级性。如北京的发展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河北就是一个例子,“北京本来就是一个缺水的城市,北京缺水可从河北调水,而河北人均水资源严重缺乏,在拒马河,几百万人没有水喝,而北京并没有给予财政补偿,而是行政命令调拨。”

  这种发展方式,必然导致人们不断向获得较高等级待遇的城市迁徙。

  一个财政问题

  “外地户口与本地户口的差距肯定存在,但这些差别并不是户籍的地区划分造成的,而是人事、劳动、教育、卫生、福利等领域运用户口本保持地域歧视造成的。”多年研究户籍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太元说,“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是需要政府财政出钱的,但中国财政并非全国统一而是分为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两个部分。因此,地方政府设置‘本地户口’之类限制也就无可厚非:从财政分工讲,本地财政当然只能用于‘本市户口’居民,解决非‘本市户口’者的类似问题,是这些人所在的地方政府的事,因为他们的财政应当为这些人服务。”

  财政收入的获取和分配成为问题的关键。“我曾经遇到过某个市委领导,他就说过,本来某个地区不应该发展工业项目,但是还是搞了个开发区,因为不搞开发区,就没有财政收入。”胡星斗表示。

  在中国,地方财政收入都归地方政府所有,因而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上海和贵州相比,上海的人均收入、人均存款的差距都比贵州高出10倍以上。但是在德国,如果某个州的财政收入不到平均值的95%,政府就会进行调配,补充缺口使其达到平均值的95%。”胡星斗说。中国地方政府在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财政收入以后,并不存在分配给其他地区的问题,因此财政收入之间的各自独立,使得地方政府不会投入资金去保障本地区内其他地区户籍人口的利益。

  “归根结底,解决不同地域间的不平等问题,主要责任在财政转移的公正性。政府本来就是保证公平、保持稳定的,如果没有中央财政进行全国统筹平衡,任何地方政府都不可能保障到本地的外来人口实现无歧视的、公平的国民待遇。”王太元认为。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胡星斗说,“例如目前国家限制耕地开发,并不是适合所有地区的发展状况的。如果采用财政转移支付,让适合发展工业的地区,开发耕地发展工业,如浙江等地;适合发展农业的地区,则不需要发展工业。各自按照自己适合的模式发展,一旦某些地区出现贫困,国家施行财政转移支付,将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到贫困地区。”这不仅会促进人口向不同的发展模式的地区分散迁徙,而且也能促使地方政府加大投入保障其他地区户籍人口的福利。而对于涉及到诸多方面的社会福利问题而言,保障性住房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网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