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国总理七年来首访日韩 不寻常的四天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5日 16:21 《财经》杂志
中国总理七年来首访日韩,在剧变中的东亚新关系中寻找睦邻的均衡点 □本刊记者 林靖 黄山/文 4月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开始四天的东北亚两大邻国之行。中国总理上次对韩国、日本的访问,时间都已相隔七年之久。此次选择中韩建交15周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时机访问韩日,对处于关键时刻的东北亚国家间关系显得尤其重要,这也是为何温家宝此行特别是访日之行受到众人瞩目的原因。 中韩:有差异,无分歧 温总理对韩国的访问,被普遍认为是进一步加深两国合作之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高祖贵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指出:“中韩两国关系发展良好,尽管建交时间不长,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中国同很多国家的双边关系,关键是两国无战略性分歧和结构性矛盾。” 中韩经贸关系近年来发展迅速,2006年双边贸易额达1340亿美元。胡锦涛主席2005年访问韩国时,两国领导人曾商定在建交20周年之际,即在2012年,使两国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而继美韩于4月初正式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之后,中韩之间的FTA谈判也将提上议程。 此外,作为朝鲜最大的援助国,中韩基于地缘因素和历史考量,在解决朝鲜核问题以及整个东北亚安全的“六方会谈”期间立场基本一致。两国协调大于差异,在向朝鲜保持压力和激励机制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以首相身份参拜供奉有日本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中日两国的高层往来陷入停顿,两国关系也因此被描述成“政冷经热”。然而,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状态毕竟难以持续。因此,安倍晋三出任首相不到一个月,便采取务实态度,展开所谓“破冰之旅”,于去年10月开启了日本首相2001年来对中国的首次访问。 温家宝此次东赴日本,则旨在借两国关系获得“解冻”的机会,为双边去年同意的战略互惠关系确定内涵。其中包括保持并加强两国高层往来,在环保、能源、知识产权等领域合作,加强防务对话和交流,加强人文交流、特别是两国青少年的互访,以及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地区及全球性课题。 日本神户大学法学教授季卫东认为,这次温家宝访日的重要意义,在于打破了六年多两国首脑互访中止的僵局,启动了围绕战略性互惠关系进行高层对话的机制。两国“政冷”问题被提上外交议程,试图通过高官就与经济相关的重要事项定期交换意见、防务方面的友好来往以及东亚集体安全保障体系的建构等加以处理,也是影响深远的成果。 温家宝4月12日在日本众议院总会场发表的国会演说,是中国政要时隔21年再次在日本国会进行演说。温家宝强调,为使中日关系走上平稳发展的轨道,两国间的“友谊与合作”必不可少。他呼吁中日两国人民消除相互间的不信任,并就历史问题指出,“广大日本人民也是战争受害者”,对日本政府的“深刻反省和道歉”给予肯定,并要求日方以实际行动体现有关表态和承诺。 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中川秀直高度评价了温家宝的演说,称“清晰、易懂、非常好,这样一来(日中间的)冰就完全融化了吧”。公明党代表太田昭宏也强调,“(温家宝的演说)在历史问题上并不是怀着恨意,而是肯定了日本战后的发展,明确了中方面向未来的态度”;“(他的演说)向日本人民和中国人民强调了日中关系的重要性”。 民主党干事长鸠山由纪夫则表示,“温家宝要求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拿出实际行动。希望政府能正确理解这一点并付诸行动,在没有任何模棱两可态度的情况下推进日中关系”,以此要求安倍首相在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作出明确回应。 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佐佐木智弘认为,“此次温家宝访日,是发展去年10月安倍首相访华后正常化的日中关系的好机会。作为安倍,也向日本国民展现了与小泉时代不同的良好的日中关系,可以提高他的政权支持率。” 中日:互信之路有多远 然而,“融化坚冰”非一日之功。 以此次访问为例,中日双方就继续推进构筑“战略互惠关系”达成了一致,但许多共识缺乏实施细节,尤其是在如何就东海油气田进行共同开发方面。而关于日本坚持“朝鲜绑架日本人质”问题不解决,就不会谈对朝援助以及两国邦交正常化问题的立场,也困扰六方会谈进一步的前进。 中日之间还存在着尚未解决的历史问题和靖国神社问题。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也是“七七事变”70周年和南京大屠杀70周年。日本是否更加慎重地对待历史问题,是否真正端正了历史认识,是否对发动战争作诚挚反省,仍然是中日关系能否良性发展的重要试金石。 季卫东教授认为,“中国会拿两个具体事项作为检验标准:一个是安倍首相是否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另一个是日本政府会不会明里暗里为“台独”势力撑腰打气。” 目前,中日两国共识的基础仍然是经济。在这方面,两国互相依赖的程度日益加深,对双赢的期待值也很大,有利于理性处理其他问题。在安倍内阁以改宪为主旋律的情况下,战后的“宪法和平主义”体制势必瓦解。在这样的过程中,能不能从此确立起所谓“经济和平主义”的制度化框架,依然有待观察。 不确定的声音同样来自日本。 “谈到互信,我觉得路还很长。”一位日本学者对《财经》记者表示,日本一部分媒体依然充满反华气氛,右派舆论只盛不衰。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以及国际经济的地位提高,“日本国民心理产生不安可以说是难免的”。历史问题只是现实问题的表现,如今的日本接受不了改革开放20年的中国。 他认为,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日本近百年来第一次从心理上受到震动,“浑身紧张了起来”。而要建立真正友好的中日关系,需要两国国民的意识心态的变革,这肯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加藤嘉一也指出,目前日中两国之间存在着许多结构性矛盾,比如综合国力以及其在东亚或者国际社会上的变化、国际形势的影响、复杂的民族心理因素、自我定位等。 但是,作为东亚地区两个最重要的国家,中日关系总需向前看。 季卫东教授谈及中日如何保持战略互惠关系时表示,第一,中日双方都以亚洲和世界的大局为重,放眼长远,不要过于计较眼前的短暂利益;第二,日方应该放弃“要么美国,要么中国”的零和思维方式,尽量寻找超越性、建设性的契机;第三,在东亚形成集体安全保障机制,回避进行扩军竞赛的愚蠢选项。在这个意义上,关于朝鲜的六方协调机制已经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日本政府表示积极参与和支持就是希望所在。 “中日关系的理想形式是以法德关系为样板解决历史问题,以欧盟发展为样板重振亚洲雄风。”季卫东说,“为此,中国需要具备像法国那样的外交技艺和文化软实力,而日本需要具备像德国那样的明智和器量。在中日真正实现和解、达成互信之后,东亚共同体的设想才能逐步变成现实。否则,决定21世纪亚洲命运的很可能将是一场零和博弈,或者漫长的时间选择。”-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财经》杂志网站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