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广东:堵住污染企业进山道路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5日 15:47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杨兴云 河源、清远、广州报道 面对日益严重的污染,珠三角各地的官员正变得越来越忧虑。此前珠三角污染企业向粤北山区的迁移,也已经让这些优美的所在,不可避免地重蹈珠三角发达地区环境污染的覆辙。 污染企业彻底迁出珠三角,已经提上广东省政府的议事日程,然而,在经济发展的驱策下,外迁将历时漫长而艰难。 日前,广东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广东省环保局局长李清表示,2007年广东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是防止珠三角污染产业快速向山区转移。 根据环保部门的要求,对于建设在粤北山区承接发达地区污染企业的产业转移园,要根据环境承载力进行选址。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破坏严重或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地区,将不予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这意味着,珠三角的污染企业想继续迁往粤北山区,将面临严格的政策约束。 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人士表示,珠三角工业向山区转移造成的污染,“只会比报上来的更严重。”广东省的领导开始担心,再不抓紧,等到更大规模的问题出现,再抓“就来不及了”。 哭泣的珠三角 初春的阳光洒在广州市中心东华路旁一间小杂货店上,店主梁老伯毫无赏春的雅兴。他戴着一个厚厚的口罩指着旁边流淌着墨汁般水流的河对记者说,天天在讲环境保护,这条河的水却一天比一天臭。梁老伯回忆,上世纪70年代,河里的水还可以洗衣游泳,而进入80年代就没人敢下河了。“随着工业的发展,河道开始变黑发臭。” 在珠三角,这只是一个很平常的场景。 广东省环保局人士介绍,最近一项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的,针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土壤调查结果显示:珠三角几市近40%的农田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其中10%属“严重超标”。 评估显示,珠三角污染的整体程度和长三角、河北差不多。在8个常测的重金属种类里,珠三角土壤的汞污染最为严重。而土壤中汞的主要来源,是工业生产,特别是烧碱、汞化物的制作过程中大量废水污物的排放,这些污染物未得到有效的处理,即被排入河流。 福永事件 在经历经济腾飞带来的欣喜之后,越来越多珠三角的地方官员,整治污染的决心也越发坚决。 4月4日,东莞市长安镇副镇长麦锦彪代表长安镇政府表态,2013年港资福安公司经营到期后,必须无条件搬离长安镇。 位于东莞市长安镇中心区的福安公司是1988年引进的外资企业,占地200亩,年产值35亿元,每年上缴长安镇财政约600万元。 作为广东省重点监控的污染企业,该公司日产废水2.6万吨,对周边地区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尤为恶劣的是,2006年5月,该公司偷排污水,引起广东省、东莞市及中央的重视。今年1月,长安镇环保分局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协商该公司搬迁,最终决定经营期满后,不再续约。 麦锦彪表示,在经营到期之前,环保部门要加强监察,废水、废气要达标排放,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做到目视基本上无烟。 对此,福安公司负责人表示,该公司对环境的保护及与周边居民的和谐相处非常重要,在经营期内,将会合理处理废水、废气,达标排放,尽量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进一步改善环境。在搬迁问题上,他希望与政府部门协商,让民众能接受,员工也能得到安置,达到双赢的目的。 显然,在珠三角污染企业的外迁中,港资企业将占到相当大的部分。对此,有广东省官员指出,根本原因在于珠三角港资企业环保投入较少。他表示,广东省内74家被政府认可的环保企业中,港资仅占10家。 一位港商向本报表示,迫于珠三角地区越来越严厉的环保政策,已有部分港商将厂房迁往粤北山区。 对此,香港行政会议成员郑耀棠表示,港资中小企业大部分属高污染行业,加之环保意识不足,污染在所难免。 污染在所难免,外迁也便在所难免。 山区污染困局 事实上,作为广东重要生态屏障和主要水源地的山区及东西两翼,随着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推进,面临越来越大的环保压力,部分地区甚至已经出现污染恶化的苗头。 清远市,因山清水秀而被称作“广州的后花园”,随着近年承接大量珠三角产业,使GDP的增长排名由最末几位提到前几位,甚至被当作广东山区经济腾飞的样板。 实际上,由于大量承接珠三角的陶瓷、水泥、电子、金属加工等高污染产业,清远环境压力日趋沉重。去年3月,由于强降雨把囤积在流经清远市区大燕河内的大量工业污染物冲入北江,导致北江出现20公里长的污染带,严重影响到下游珠三角地区多个城市的饮用水安全。有关清远“毁灭式开发”的问题,一度成为当时的焦点。 而在广东主要的水源地,同样地处粤北的河源市,记者在采访中也目睹了大量工业污染的状况。在东源县,鳞次栉比的吐着浓烟的水泥厂烟囱已构成当地一大独特景观。当地一位居民告诉记者,由于烟雾及气味的影响,他们基本上不敢打开家里的窗户。“以前这里山清水秀,完全不是这样子。” 位于河源城区南部的钢铁厂则更是直接将含有大量污染物和油物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附近的新安江。 离开广东 事实上,粤北的清远、河源以及粤西的肇庆、云浮等地,已远非珠三角污染企业迁入的乐园。 除了劳动力不足和企业经营配套设施不完备之外,越来越严厉的环保政策,对大量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正在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投资屏障。 何国雄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强调,今年清远要以严格项目审批为抓手,严格执行“三个一律”,即新建项目,凡环保不符合要求一律不准上马;在建项目,凡环保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一律不准投产;已建项目,凡经限期治理和改造仍不达标的一律关闭。 在此背景下,珠三角污染企业北移西迁,已成大势所趋。 有关统计显示,珠三角10万家外资企业中,至少有一半为了降低经营成本,考虑北移。企业外迁的首选地区主要是江西的赣州,湖南的郴州、衡阳、邵阳,广西的玉林、贵港等临近广东周边的城市。 深圳市台商协会荣誉会长郑荣文说,最近这一年多时间,他一直带着台商团奔波于大陆各地,考察投资环境。 建泰橡胶(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和,早在2003年就北上江西九江投资了一个工厂,经营后发现,各方面的投资成本比珠三角地区都要低很多,而且当地政府对企业也很“照顾”,于是他在九江又多投资了几个项目。 “很多台商都在考虑迁移。”陈和说,深圳台商协会还在尝试“团结力量大”的集体迁厂做法。 针对企业的外迁,深圳主管工业的副市长张思平表示要把握好两个原则:一个是掌握消涨平衡,不要一下子走光了。另外,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一方面扶持我们发展需要的产业,另一方面按市场规律逐步向内地转移。 珠三角污染企业的淘汰轨迹将呈现三个梯度:先从来料加工贸易行业开始,其次是竞争异常激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最后是其他劳动密集型产业。据此,珠三角纺织、制鞋、电子装配、五金等产业,都可能并入被淘汰之列。历经数年辉煌之后,分布在珠三角的数万家传统加工贸易型企业,步入艰难期。 香港经贸商会会长、金宝国际集团董事长李秀恒表示,根据广东省统计局的相关资料显示,以往外资在广东投资利润增长最高的三个行业,包括加工业、批售及批发、酒店及饮食,近年都出现利润增幅回落的情况。 但李秀恒也表示,湘南及赣南等地区,尽管在土地、劳工及相关资源方面具有廉价优势,但未必就能马上吸引到北移产业。因为未来要北移至内地省市的产业,未必都是劳动密集型,也未必仅仅重视土地及人力价格的低廉。内地省市要 “筑巢引凤”,就要在引进过程中进行详尽的调研和规划,尽可能在当地打造配套的产业链,并为人才招聘及流动创造有利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珠三角产业未来大量北移的问题。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