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长三角肇始于整治化工企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5日 15:46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张晓晖 无锡、上海报道  

  “身边的朋友都在各谋出路,听说苏北不错,去年他们那里接了200多家化工企业。”4月12日,无锡龙源化工厂的王老板告诉本报,“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4月,一轮由国家安监总局主导,地方环保局、工商局、国土局、中小企业局等众多部门联合进行的化工企业整治,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开。4月上旬,国家安监总局的督察小组进驻化工重镇——江苏无锡。伴随整治而来的,将是长三角高污染企业的又一次大迁徙。

  无锡

化工企业大整治

  “我已经在苏北的泰兴建了新的工厂,无锡的厂子就不做了。”无锡富安化工厂厂长秦涛涵对记者说。秦的化工厂位于无锡市滨湖区胡埭镇河西村,坐落在供给上海生活用水的太湖之滨。

  “我的厂马上就要被关停了,不知道以后的出路在哪里,看看其他的产业吧。”无锡龙源化工厂王老板语气沉重。他的化工厂因为规模在500万元之下,即将面临“死刑判决”。而同他一样做化工的朋友,有些改道苏北,另外一些去了安徽,更多人则选择了放弃这个行业。“你说规模小的化工厂能往哪儿迁?到哪里都不受欢迎。”王说。

  龙源化工厂是此次无锡政府计划关停772家化工厂中的一家,据官方的数据统计,无锡共有大小化工企业2995家,规模以下的化工企业1942家。

  “很多企业已经迁往苏北,那里有专业的精细化工园区。”此次无锡化工企业整治负责人介绍,将要面临关停厄运的这772家化工企业均属500万规模以下,而且多数非法经营,不合相关标准。

  该负责人表示,查处非法化工企业的标准有8项:产业政策、安全、环保、基建、国土、能耗、工商、用工人员。凡有违反这8项中任何一项的化工企业,坚决关停,绝不手软。

  无锡辖区围绕着太湖,自古以来为富饶的鱼米之乡,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起,太湖之滨的化工企业有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数目在近年来臻至顶峰,接近3000家。

  “这是有史以来针对化工企业最严厉的整治行动。”上述负责人告诉本报。

  “生死存亡”即将到来的关键时期,多数化工企业不与政府抗争,选择悄悄走人。而规模上千万的,走不动的企业,则只有接受被迁徙的命运,搬入政府兴建的化工园区。

  无锡市政府一位官员透露,8个新的化工园区将马上建立起来,届时政府对污水进行统一处理,化工企业的生产安全也将得到统一监管。无锡的现状是,尚无一个集中的化工园区,大大小小的化工企业零散分布在太湖流域,对太湖水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不是我们不想搬,是搬厂的成本太高,如果把我们厂子搬到化工园区,这笔费用可以让我在其他地域开办3到4个新厂。”4月12日下午,规模上千万的无锡红星化工厂负责人姚国良告诉记者。

  “4月15日,关停的名单将汇总到我这里,4月下旬开始正式启动。”负责整治化工企业的官员告诉本报,“集中入园,将在关停之后展开,这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同时,无锡已经与苏北的泰兴、响水、徐州等城市建立起联系,部分化工企业将迁入那里已经修建完工的精细化工园区。

  姚国良分析说,政府要关停、搬迁这些化工厂的原因,除了严重的污染外,化工行业在无锡的GDP占比也已经大幅度下降,而近年频发的化工事故,则影响了官员的政绩。

  政绩指标

  事实上,从今年开始,评价地区经济运行是否良好增加了两个硬性指标:万元GDP能耗和城市排污数据。

  “原先招商引来很多重污染企业,现在地方政府正在赶这些企业搬走。”一位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大倒苦水,他的工厂正是众多污染企业中的一员。

  该企业负责人抱怨,政府的政策总是在变,重污染企业的生存空间正变得越来越有限。

  记者走访数家重污染化工企业发现,在企业发展初期,这些企业基本缺乏对环境生态的责任感,随意排污。

  在浙江东阳,曾经发生由于地方政府袒护污染企业主,上千名愤怒的村民与政府对峙的事件。地方政府将多数化工企业集中整治,动员搬迁后,民怨才得以平息。

  在企业上缴利税和污染排放这两个选择中,地方政府多数陷入两难境地。以无锡市为例,此次化工企业整治,据该市的官员透露,整治的思路还是“抓小放大”。税收仍然是官员重要的政绩指标,只不过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官员考核,开始向能耗、排污等软经济指标倾斜。

  “官员们会很矛盾,尤其在面临重大化工项目的招商引资上。”一位负责为长三角区域推荐项目的招商中介告诉记者,“上亿元的项目,例如聚乙烯塑料等大型化工企业,还是有进来的。”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污染企业的迁移,确实已越来越多,长三角的环境也将逐渐好起来。

  亡羊补牢

  长三角污染企业迁移,总体上有几条线路。第一条是迁入地方政府修建的专业园区,属于地域内调整。地方政府仍然可以获得这些企业上缴的利税,而企业的排污则由地方进行集中治理,这笔经费由污染企业、地方政府共同承担。

  第二条路线是,迁往安徽等中部省份和长江以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环保政策仍相对宽松。以合肥化学工业园为例,该园建于市郊15公里,目前为安徽省内惟一的专业化学工业园。4月13日上午,园区招商部官员向记者表示,园区成立短短一年来,已经有十几家企业前来签约。

  “我们跟浙江、江苏的很多化工企业都建立了联系,企业环评在我们这里是最为宽松的”,该人士告诉本报,目前安徽的发展,还是以经济为先,即使是化工企业,我们仍然实行所得税三免三减半、增值税一免一减半的优惠政策。

  而有的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时候甚至带上环保局局长压阵,表态保证让前来投资的企业通过环保评估。

  上海同济大学环境与工程管理学院院长李凤亭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曾表示,污染企业向中部、北部搬迁,等于将污染源头转移到了长江的中上游,这是更为可怕的事情。

  一位环保人士表示,只有像无锡这样直接关停,才能彻底消除污染隐患,如果让多数企业搬迁到其他地方,仍然会产生新的,甚至更大的污染。

  污染企业在任何地方,都会引起地方百姓与政府间的矛盾。百姓要健康,政府要税收,两者原本并无冲突之处,然而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令企业和部分地方政府都变得短视。

  值得庆幸的是,中央已经提出今后的经济发展,第一要“好”,第二要“快”。一个“好”字,令众多污染企业的关停或搬迁,摆上了众多地方政府的议程。记者从南京市政府获悉,2007年年底之前,将有十家重量级化工企业搬离主城区。另外,江苏盐城从4月起,将在3年内关闭1/3的化工厂,这些工厂均属于重污染企业,不再适合在太湖流域继续生产经营。

  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和污染企业的外迁,将伴随着能耗和排污两大指标,在长三角地区拉开帷幕。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