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别打翻土地储备的跷跷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6日 06:39 第一财经日报

  郝倩

  是一面镜子的里外两景,还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用最少的钱,滚动最大的生意。地产“大款”们无一不深谙巧妙运用财务杠杆的妙处。但是,在对好的土地项目无休止的追求的同时,对于负债率低于65%的审慎把握也就出现了问题。凭借一块土地,地产商可以撬起一个公司,而如果土地多到超出企业可以承受的极限,就难免因为超过了90度的垂直极限,而打翻整个“跷跷板”。

  例如一度被誉为房地产“黑马”的顺驰。截至2004年6月,顺驰累计占地面积已达134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1450万平方米。按照一般大型房地产公司的开发节奏,足够可以开发5年以上。

  2006年9月,香港路劲基建收购“

顺驰”,以12.8亿元的收购价格获取年销售额已经近百亿元并拥有大量土地储备的地产企业55%的控股权。事后业内认为:这与顺驰当时急需这10多亿元现金缴纳土地转让款不无相关。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公允评价:顺驰的很多理念都是正确的,例如“快速周转”、“设计前置”以及“尽可能高的负债率”。其半年一次的财务预算甚至缩短到一周进行一次,抓住预售制度给地产企业带来的融资时间差,提速回笼资金的速度。

  同时,令业内不得不感叹的是,顺驰可以将金融工具利用到极致。在银行贷款之外,孙宏斌同时玩转信托、私募、合作开发等,融资渠道广泛,资金链优势明显。

  问题在于,即使这样,到了急速膨胀的后期,顺驰的债务风险太大,以至于其负债总额已经难以累计。最终拖垮这只骆驼的,就是土地款这根“稻草”。

  可见,顺驰“倒下”,与周密的资金管理能力无关;与融资能力无关。但是,与资产周转速度有关。没有把握好

房地产企业极限扩张速度,成为问题关键。

  国内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平均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仅为0.3倍,万科曾经一度将总资产周转率提升到0.56倍。而如果资产周转率为0.3倍,就意味着企业要达到10%的增长,需要花费3倍的资产投入。

  大企业“有钱”,就有了收购的资本,最终都是为了将更多的土地揽入自家的仓库。这也同时埋下了不安的种子。关键的是,如何将激进扩张的行为,转化为最安全的成长路径。

  就如同一块硬币的两面,当你把硬币抛出去,也很难预知落下来的是哪一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